對有買房需求的人來說,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我現在掙得少,等掙錢多了再買吧,可是工資上漲速度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應該怎么辦?其實,買房這件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有錢沒錢,買得起買不起,一律都說買不起。
一群人在談房子,一定會有一個喊貴,一個喊窮,還有一個喊如果我當年怎樣怎樣現在就怎樣怎樣。
這就好比大家看月入三萬的煎餅大媽,嘴里說著羨慕,留言說忽悠你去攤煎餅,內心里真正想法是:要是我去攤煎餅至少月入五萬。
明明是可為之事,卻不為之,其實大多數現在不敢買房的人,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買。
所以,買房子這件事到底是怎樣的呢?
問題不是出在“買不起”
許多人不買房的理由,就是“買不起”3個字。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年輕人,每個月就小幾千,覺得再奮斗幾年看看,結果過了三五年,突然驚覺更加買不起。偏偏這個階段,結婚、生子需要房子,導致自己越來越被動。
那么,這種問題出在哪兒?
答案:本末倒置!買房這件事,就好比你有100元錢,心想著“我只要兌換價值100元的東西就行”。永遠拿手里已有的東西去匹配將來,再怎么折騰,都是在同一水平線上轉悠。
那么正確的做法又是什么?
盯著目標,再想方設法抵達才是正經事。比如先買二手小戶型、買偏遠些、買樓層或朝向沒那么理想的…后面再考慮小房換大房,也好過奮斗多年后還是“買不起”。
人生哪有那么多一步到位的事兒?曲線救國才是常態。
想要完美,阻礙了你買房
許多人買房時,會先在網上搜索信息,選選地段,看看戶型,再了解社區匹配的服務情況。最后想想錢袋子,直接地把價格從低到高排序,說白了就是無用功。
其實,該聚焦的問題只有兩個:
第一、是你自己住嗎?
第二、買房能否令眼前、乃至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好?
答案便呼之欲出。
若自住,越早上車越好。反正你以后也不會賣,糾結漲了還是跌了、是不是最佳時機有啥意義?還不如早點買。
至于第二個問題。不管買房的初衷是自住、投資、養老亦,買房本身不是目的,讓我們過得更好才是目的。
在目前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去買房,現階段可能會辛苦一些,但是就當成奮力跳起的動力,也是一件好事。
什么決定房子的價值
衡量物品的價值有兩個維度,一是社會價值,二是心理價值。
房子的社會價值在哪呢?顯然是社會資源嘛。雖說買房不是落戶的必選項,但你想要小孩上好學校,得買房吧?教育+醫療,僅此兩項就足以踩在心尖上。
房子注定不是普通商品。某種角度上,房子是人們在一座城市奮斗打拼的底氣,僅憑滿腔熱血遠不足以扎根。在太多人眼中,房價是世俗給的數字標簽,可是別忘了,看似越物質的東西,越容易形成門檻。
此外,買房的心理價值,則定義了買房后的幸福度。
什么叫賺?什么叫虧?你的生活又不是一道小學數學題,非得算出個唯一最優答案。
有人為了不看房東臉色,不再被喝令三天內搬家;
有人為了創建小家庭,讓對方的父母認可他的物質給予能力;
有人為了擁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能與之朝夕相伴的空間。
同樣一件物品,在不同人心中的地位參差不齊。對于房子,買時不糾結、買后不后悔,最怕不甘心。畢竟,房子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
不怕沒機會,就怕沒準備
回來開始那個話題,不少人認定買房屬于“人生大事”,必須三思后行,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始終跳不脫錯失機會的循環。
環境變化飛快,他們忽略了:
房價如今雖暫停下狂奔的腳步,但開發商是會要求你全款買房的。
懷揣抄底心態,即便買到你認為“超實惠”的低價房,沒準漲幅很慢。
信用和流水不夠,銀行根本不肯貸款給你。
不怕沒機會,就怕沒準備。什么都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僅靠一個模糊的感覺,不管你月入多少,總會成為羨慕別人買房的那一個。
比起一直“觀望”,明白自己現階段的需求和提升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除了工作外,拿出一部分錢用作財富管理,無論是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還是工作幾年的高級白領,養成財富管理的習慣,會讓你擁有一個健康的財富,還能提升積累財富的速度。也許你現在還沒想好買房or不買房,但是明白上述兩點,想必你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