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互聯網小貸牌照,可以撬動數十億貸款。如果沒有金融牌照,只要有流量、場景,也可以放出上百億貸款。5月21日,記者梳理各上市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一季報數據,來自各機構合作的銀行、信托、保險等機構的資金來源繼續大幅提升,超過五成的資金來自合作機構,“助貸”業務成為金融機構和互金機構彼此的現金牛。
“業內終于發現,對互聯網金融而言,助貸是對資本約束要求最小的信貸擴張模式”,一位互金機構高管直言,金融科技機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流量優勢,銀行也需要把資金放出去。
自2017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受到一系列強監管,包括P2P網貸整治下規模不再新增、現金貸新政、互聯網小貸杠桿率監管、整治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管業務等,傳統的互金玩法不再繼續。
助貸業務占比猛升
“今年我們的工作,就是全力做助貸,”一位經歷了互聯網資管、互聯網小貸整頓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負責人表示。
各大互聯網金融機構一季報顯示,來自“助貸”業務的資金來源、收入占比不斷提升。
5月20日,趣店(QD。N)2019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收入20.97億元,同比增長22.2%;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長200%。2019年公司開拓平臺服務,為銀行等傳統金融結構導流,并收取導流費用。
趣店一季度末在貸余額246億元,環比增長29.5%。資金來源中,表外資金來源占比提升至55.4%,自有資金占比29%,信托資金占比11%,其他資金來源占比5%。來自銀行等機構的表外資金占比提升。
拍拍貸一季度報顯示,一季度營收14.58億元,同比增長52.6%,主要由于信貸撮合費的增長,通過信托投資貸款的利息收入增加。助貸業務占比持續提升。通過機構資金合作伙伴促成的借款金額占總撮合額的比例,從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上升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30.9%,占比突破三成,并仍在快速增長中。
貸款素材圖
樂信一季報顯示,營業收入20億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5.83億,同比增長228%。一季度,樂信平臺上超過70%的新增借款來自金融機構。4月18日,樂信與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19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金融合作伙伴數量已超過100家。
5月21日,金融發布業績顯示,實現收入20.09億元,同比增長235%;凈利潤7.199億元,同比增長340%;已與工商銀行、光大銀行、渤海銀行、南京銀行及其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建立合作;以累計放款量口徑計算,79%的資金來源于金融機構,較2018年全年的74.7%明顯提升。
資本約束與風控
助貸業務中,除跨區授信等問題外,頗為吊詭的一條是,監管一般要求各銀行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環節外包。
例如,浙江銀保監局今年1月要求,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應立足于自身的風控能力建設,完善本行的風險控制策略。各銀行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環節外包,不能異化為單純的放貸資金提供方。
有資深業內人士指出,助貸業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一些銀行等傳統機構不具備大數據風控等能力。“如果銀行有自己的風控能力,那么助貸業務就不會存在。”
一位上市互金機構高管表示,該公司目前的做法是,作為助貸機構的本公司先初篩,再將白名單客戶給到合作銀行;銀行再根據自己的貸款額度、風控標準確定,通過率在八成左右。
實際上,“助貸”資金來源以貸款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并由銀行計提風險資本。在目前的“非兜底”助貸模式下,助貸機構實際上已經參與到放貸金融機構的授信風控中。
今年4月,工商銀行牡丹信用卡中心執行副總裁沈衛裕在樂信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融e借的做法是,把信用貸款的核心功能分裝成了開放式的API接口,在接入保險公司全額擔保的情況下直接對接互聯網合作機構,客戶在互聯網平臺上直接完成授信。目前正在合作的有17家,涉及攜程、去哪兒、唯品會、新網、海爾、分期樂等。
這也是為何各家從事“助貸”的互金機構如此強調風控能力的原因所在。
例如,樂信一季報稱,一季度90天以上的不良率為1.42%。智能風控引擎訂單自動化審核率達到98%,海量小微金融資產處理技術平臺“蟲洞”的融資匹配成功率達到93%;一季度研發投入研發投入9380萬,增長37.8%,占樂信運營支出超25%。拍拍貸15-29天、30-59天、60-89天的逾期率分別為0.80%、1.61%、1.45%;一季度研發費用為8770萬元,較2018年同期的人民幣7460萬元增長17.6%;趣店在大白汽車銷售這一線下項目失敗后,全面轉向開放平臺戰略,也即“助貸”。
由此,助貸機構攜流量和場景之威,實際已經主動或被動的介入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流程和風控策略。
但,“助貸”機構自身作為非持牌金融機構,并不需要承擔資本約束壓力。問題在于,助貸機構若在初篩階段出現風險,將會產生異地、跨機構的風險。特別是,對于沒有異地展業設立網點的城商行、農商行,通過助貸機構將資金投向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