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創新創業的種子也在高校中萌芽、成長,部分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創業,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文傳系學生梁同學入校后便開始兼職,從微商代理做起,月收入達到了10萬元,成為該學院學生創業群體的領軍人物。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籌備資金的渠道有限、資金不足,網絡創業模式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建議高校開設創業課程對學生予以指導,同時建立創業交流平臺,促進溝通。
調查
近九成受訪者有興趣創業
為深入了解東莞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的現狀,陳文麗、王釗灝、謝房業、洪微4名研究人員組成項目走訪東莞多所高校,并對典型人物進行采訪,在此基礎上,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大學生移動創業的情況為典型進行深入研究。
項目組于去年6月以電子問卷的形式開展抽樣問卷調查,隨機選取了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學大學(東莞校區)、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科技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6所東莞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樣本。
調查顯示,有89%的大學生對創業表示感興趣,在移動網絡創業選擇領域上,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網上開店;高達87.6%的學生表示身邊有從事移動網絡創業的親戚朋友,有16.8%的學生表示正在從事移動網絡行業。
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從學校和政府方面得到的支持較少。大學生創業面臨多種困難,如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足、市場不成熟、資金不足、缺乏創業方向指導等。
個案
月入10萬成創業領軍人物
調查顯示,東莞的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模式主要表現有微商創業、網售創業、加盟知名網站、網上專業微服等。
微商創業者袁同學是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的學生。讀大二期間,袁同學發現校園信息比較封閉,決定成立一個微信公眾號平臺“城院捕快”。隨著公眾號不斷發展,商家主動找上門來進行廣告投放。
同校文傳系的梁同學則是在上大學后便開始兼職,后嘗試進貨成為微商代理,利用朋友圈及微博售賣護膚品、洗護產品等,經歷過被屏蔽、被質疑、網絡攻擊等艱辛歷程,最后咬緊牙關撐了下來,每月進貨金額從2000元到30萬元,月收入也達到了10萬元,成為該校創業群體領軍人物。
進行網店創業的曾同學是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管理系學生,大二開始從事微商,前期主要是代購手表、運動鞋及衣服;之后和開針織廠的朋友專注做潮牌復刻和鞋子,在積累了龐大的線上人脈以后,現著手線下實體店落地。
學生創業模式單一成功的少
總體來看,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少,失敗的多。對此,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大學生移動網絡創業存在不少問題,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籌備資金的渠道有限、資金不足,網絡創業模式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
而在創業的選擇上,大多數大學生創業往往只看到其他創業者成功的例子,基本沒有考慮個體化的差異及其他因素的差別,缺乏風險評估,盲目跟風。同質化的商品、同類化的經營模式導致不少移動網絡創業團隊很難堅持。同時,創業團隊內部管理不規范化和不專業化現象突出。大學生創業團隊中,團隊成員因成績、戀愛、私人矛盾、勞務分配等問題爭論不休,缺乏科學專業的財務管理知識,容易在資金運轉,收入分配中出現錯誤,導致項目運營進入危機。有的缺乏社會經驗、風險意識,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各類問題時無從下手解決。
此外,大學生創業缺乏科學系統的指導,缺乏明確支持網絡創業的政策及法律,網絡創業法規的制定仍停留在理論基礎上,而在執法過程中缺少實際的保護監督機制,使大學生網絡創業無法切實得到法律的保障。
■建議
高校應增加創業課程建交流平臺
日前,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大學生創業,東莞將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搭建創業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大學生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示范校等。
大學生創業到底如何才能成功?對此,研究人員指出,創業不是信手拈來的易事,“大學生應嘗試多元化的創業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決策的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百折不撓的能力,遵循誠信經營的創業原則,從而提升大學生創業的競爭力,具備一個創業者應有的心理素質和能力,以此收獲創業成功”。
而高校應該按照人才培育和教育目標的要求,增加有關移動網絡創業的課程;還應優化經費支出結構,安排專門的移動網絡創業基金資助大學生創新的移動網絡創業項目,刺激大學生對移動網絡創業的熱情。
研究人員認為,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移動網絡創業交流平臺,讓它成為增進移動網絡創業者、導師、大學生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渠道。而政府應對大學生創業方向做出明確規劃,鼓勵大學生創業者落實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