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之前,她和攝影之間并沒有什么交集。本科就讀于復旦大學社會學專業,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和教育碩士學位,如果遵循她的專業發展,她應該會成為一個白領或是一個財經記者。而她現在的身份是一名專職的時尚攝影師,一名創業者。
她是林海音,一個氣質溫婉沉靜的80后女生,而在她的身上有很多標簽,復旦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新東方英語老師、新浪財經實習記者,而最讓她驕傲而且閃耀的是,她是居住紐約的時尚華人攝影師。
2012年才有了自己第一臺專業相機,2015年林海音已經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擁有一家屬于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張曼玉、劉雯、王力宏、姚晨等大咖都是她的拍攝對象,作品曾登上ELLE、國家地理雜志等多本知名刊物。短短三年時間,林海音是如何從對攝影一無所知的菜鳥成長為一名職業時尚攝影師的,又是如何開始女性創業的?
“不務正業”的自由職業者
哥大畢業后,這個看上去有點柔弱的女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決定遵從本心,做一名攝影師,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在微博上曾有網友留言問她,作為哥大高材生,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經職業要去做攝影師。“當時我覺得特奇怪,為什么在她的眼里,做攝影不是一份正經的職業呢,可是在紐約不會有人對你有這樣的評價,大家會為你感到開心,你真正做了你喜歡做的事情,在這里的價值觀最鼓勵的一點就是你只要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你開心就好,這也是這座城市對我的性格最大的影響。”
紐約自由的氛圍讓她看到了多種不同方式生活的可能性,這里專業完善的產業環境的和包容多元的市場也給了她更大的發展空間。林海音很慶幸自己的職業起步在紐約,在這里攝影師可以很好的游走于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首先是美國的時尚攝影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善,每個拍攝都可以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團隊來支持。其次是完善的藝術家經紀人制度,幫助藝術家能夠更好的focus在藝術上。而目前國內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經過半年單打獨斗的自由職業者之后,我決定組建團隊成立工作室。
我從未想過我會創業
“對于創業這件事我的態度一直是可能如果不是攝影我也不會創業。”念書時,她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教育或是經濟相關的,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適合當一個領導者或是組建自己的團隊去領導別人。但在成為職業攝影師半年后,她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可能和那些一直喜歡并連續創業的人不同,我完全是為了把拍照事業經營下去而創業,組建團隊、招募成員,搬新的工作室等。”
創業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工作室的選址,為了租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她必須證明她的年收入是月租的40倍。為了付清一年房租,林海音用了兩個月時間瘋狂接工作,最終,她把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了曼哈頓。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有投資人向林海音提出了投資offer,但她目前并沒有接受。她希望把工作室控制在一個比較小的規模,這樣更加有利于她專注攝影。“我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個攝影師、一個藝術家,其次才是一個工作室的運營者。”她這樣定位自己的身份。
“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就努力多做嘗試……如果迷茫,就踏實做好眼前事——直到找到你真愛的事業。”剛做工作室的半年,林海音一直和同事們傳達這樣一個理念:“我們更看重的是個人的成長,而不是短期內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她說,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以自己的成長為最重要的目標。復旦和哥大的價值觀對她有著特別大的影響,她說,不管畢業后從事怎么樣的工作,只要做的是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都是令人欽佩的。
《七個腫瘤》走上攝影之路
“很多時候我決定要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是想要去嘗試一些事情,其實我并不會去做過多的考慮。可能在某個時候,你的眼前出現了一束光而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追尋這么一束光。”
林海音的攝影事業的起點是在2012年,林海音在哥大念完第一年研究生。準備找暑期實習項目的林海音在facebook上看到,一個美國朋友準備去中國西安做一個中國乞丐調查的項目,需要一位同行的攝影師,但是沒有任何報酬。恰好這時林海音準備回國,她更新了全畫幅單反,報名參加了這個項目。
這時的林海音只是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做各種嘗試,而沒想到,這件事情對她人生的路徑有著極大的影響。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林海音他們西安街頭碰到這樣一位婦女李紅芳,臉上長了七個腫瘤,臉部嚴重變形,路人對她指指點點,甚至會有小孩子向她丟石頭。帶著關懷和同情的心理,林海音和她的同伴上前去與她交談,得知她得了一張罕見的疾病,而她的兩個兒子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輟學并且偷偷離開了她外出打工。“我們也特別想要幫助她。于是,我就提議說,我跟著她回村子在她家待兩天,拍攝一組她的生活照。也許這些照片發到網上之后有人會愿意幫助她。”
拍完這組照片后,林海音回到了家鄉福州,把這組照片命名為《七個腫瘤》并且發布在網上,這組照片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人網、微博、天涯、貓撲等網站相繼轉載,引發各種媒體相關報道,不斷有人給李紅芳募捐和資助,當地的政府也關注到這組照片,為她免除了醫藥費60多萬。
林海音震撼于照片的傳播與影響,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影像的巨大力量,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哥大念書的時候,教授經常說希望你們可以makedifferences,也就是對這個世界有或多或少的改變。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很困惑,我如何可以參與到這個世界的洪流當中,如何可以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改變周圍的生活和社會。后來發現通過手中的相機作為一個媒介可以去記錄去參與甚至有希望改變另外一個人的生活。”從這以后,攝影成為林海音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由于對攝影的巨大興趣,林海音開始瘋狂練習拍照,當時還在為新浪財經做實習記者的她給老板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辭職信。老板理解她并介紹她為新浪時尚拍攝紐約時裝周,這個沒有受過任何科班訓練的80后女生向攝影行業一步步的靠近。
自媒體給我帶來更多機會
在林海音攝影事業的起步和發展過程中,互聯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為了練習,她無償為周圍的同學朋友拍了很多照片,在那段時期,她們班同學的facebook頭像幾乎都是她拍攝的作品,她的作品通過社交網絡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時尚攝影師的工作除了拍照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需要用于社交,參加各種時尚聚會,結交潛在客戶,與紙媒編輯建立良好關系。而作為一個有點“宅”的人,林海音坦言自己不太熱衷于社交活動。“我不太喜歡出去在飯局上和人談生意,所以我會更依賴于把自己作品放在網絡上,充當一個自媒體的角色。讓潛在的客戶以及合作者有更大的機會將目光落在我身上。”通過經營自媒體,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商、廣告商找到她,事業開始慢慢起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廠設置
不難想象一個才入行三年的華人攝影師,要在競爭激烈的紐約時尚攝影圈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獨自在海外創業的艱難。林海音卻以一句“順利”輕輕帶過,這是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出廠設置”。
剛剛接觸攝影時,用她的話形容“處于幾經瘋狂的狀態”。“每天睜開眼,就開始構思拍攝怎樣的照片,一有空閑時間,就去研讀攝影大師的構圖,一有機會就拍照,去哥大圖書館‘刷夜’,看國外攝影師訪談”。熱愛的力量敦促她不斷的挖掘自己在攝影領域的潛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廠設置,可能我找到了自己的出廠設置,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切都會特別順利。”自幼的學琴經歷對于林海音的攝影事業也有極大的幫助,三歲學琴,本科時曾是復旦的首席小提琴手,她認為,盡管拉琴和攝影分屬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兩者都能夠展現自己內心的想法。
未來,她希望在創作方向上多作嘗試。市場更加喜歡明亮明快的情緒,她坦言作為人像攝影師,在職業的起步階段,她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來講,你需要在你作品中體現的情緒不僅僅是快樂開心明亮的基調。人的情緒是各種各樣的,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所以我覺得藝術的表達形式也絕不僅僅限制在如何體現一個人是開心的”,下一階段林海音希望可以做更多展現人類其他情緒的攝影創作。
今年4月剛剛在曼哈頓辦過個展的林海音還計劃下一場在國內舉辦,讓父母和朋友看到。對于今后會不會回國發展,她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依然會呆在紐約,在藝術上繼續探索學習,發揮到極致。并且我相信再過一兩年,中國的市場會更加開放,那個時候我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回國發展,并且找到一個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點。”
林海音身上帶有一種沉靜和安然的性格,卻又能迸發出大能量。不跟風不浮夸,只是制定好自己的計劃和目標,然后堅定的行走下去,對熱愛的事情賦予最大的激情,并且享受這其中的快樂,即使是困難,即使是瓶頸,也不輕言放棄。沒有誰的成就來自于偶然,這個女孩今年才26歲,帶著她的相機,行走在紐約,然后,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