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創業者曾莞晴曾在自己的創業告白書中表達了自己創業的初衷,“成就每一個寵愛自己的女人,把每一個女人當作明星一樣的寵愛,把每一個明星才能享受到的專業美妝、造型服務,以親民的價格,通過簡單的操作,帶給每一個對生活懷有美好信念的女人,帶給每一個希望遇見最美好自己的女人。”
創建美妝O2O第一品牌“美到家”
像曾莞晴一樣有化妝需求的人群并不在少數,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這樣的需求都很多。比如各種活動和晚宴,再加上生日、情人節、元旦等節日,婚戀相親、求職面試等都需要化妝。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的姑娘,曾莞晴十分注重自己對外的儀表,平時的很多場合需要不同的妝容來呈現,但是她發現很方便地找到一個專業的化妝師在特定的時間滿足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線下的專業化妝門店,并不像美發店、美甲店一樣林立街邊,本身這個市場就是空白。
曾莞晴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市場需求,學藝術專業出身的曾莞晴希望通過“美到家”將化妝師與愛美麗的女孩連接起來。一端連接愛美的女性用戶,另一端連接傳統美妝機構與個人美妝師。讓化妝師和造型師親自到用戶家中為用戶服務,為用戶降低服務門檻與服務費標準,還提升了服務的質量。
在2013年,曾莞晴曾經開過一家美妝實體店,為愛美姑娘提供美妝服務。在服務過程中,自己也對這個行業有了一些了解和判斷。但開了一段時間后,曾莞晴發現,基于傳統店面店面面積有限的短板,就決定了其輻射人群的局限;與此同時,高昂的店面租金和人員成本也不足以支撐店面快速向前發展。
另外傳統線下美妝服務機構在服務費用方面,無形中也為女性用戶設置了一道高門檻。比如用戶親自到美妝店消費,最低在500元左右,如果想享受上門服務,服務費用則相當于三次親自到店的服務費用。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美妝服務機構要想提高毛利潤與凈利潤,有兩種方式,一是提升服務半徑;二是提高服務質量。在曾莞晴看來,上述兩種方式背后承載的是巨大人力和資金的投入,相比“美到家”輕模式,這種模式顯得很重。
隨著智能手機和微信支付功能的普及,曾莞晴開始計劃將數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有美妝需求的人群,直接和專業的化妝師對接,通過微信商店和APP,實現預約交易和上門服務。在曾莞晴看來,其可以通過“美到家”平臺和用戶連接,不僅節省了店面成本與人力成本,同時還24小時在線,只要用戶有需求,平臺上的化妝師、造型師會隨時回應用戶的響應。
據其透露,僅僅在內測階段,“美到家”已經完成了1000多單的交易量,然后平臺會從每一單中抽成10%,利用抽成部分來填補部分稅收支出。“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這個數字可能是我們的日均交易量”,曾莞晴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市場,希望能用O2O的方式,構造一個全新的產業鏈。”
另外,“美到家”還會通過與一些線下大型組織活動進行合作,派駐專職化妝師入駐現場,幫助現場工作人員化妝,比如在畢馬威年會上,“美到家”會對一些表演節目演員化妝。還有世紀佳緣大型相親活動現場,“美到家”也會派駐專業化妝師對相親人員進行化妝。
據“美到家”內部工作員工介紹:現在還在嘗試和大型化妝品品牌商進行合作,比如與歐萊雅合作,歐萊雅在將化妝品銷售給客戶的同時,還會為客戶提供一項化妝或者造型的增值服務,而這項服務是由“美到家”化妝師與造型師提供。
現在,白領女性只要一鍵關注“美到家”的微信服務號,就可以開始預約美妝服務服務。截止目前,接入“美到家”的美業實體店已經200多家。除了接入美妝機構,“美到家”還接入了500名個人化妝師。這些美妝師可細分為三個類別:一是明星御用化妝師;二是專職化妝師;三是兼職化妝師。三大類美妝師以不同的價位段和專業能力,滿足不同細分人群的訴求。
未來隨著平臺進一步的發展,“美到家”還會在彩妝行業探索其他一些盈利模式,在曾莞晴看來彩妝行業是一個上千億市場,隨著服務逐步地深入,一定還會探索出其他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曾莞晴說“這個市場需求特別大,但是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沒有足夠的企業提供服務來滿足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