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個晚上都會在睡夢中醒來,腦海中一直想著自己的外賣事業。不知為何會這樣?可能是創業了之后心理壓力太大吧,也許是只有這樣才能每天激勵自己,不會忘記自己的創業初心,才能一直義無返顧地走下去。”賈亮說。
賈亮是典型的北方大男孩,家在山西省臨汾市。他不善言談,卻做事仔細認真;他笑起來略顯羞澀,卻坦然真誠;他有著與其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穩重。大學畢業后,在北京輾轉了幾家餐廳,從小工到廚師長,6年的實踐讓他對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將其用在創新上,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敏銳嗅覺讓他發現,餐飲業通過互聯網外賣平臺可以大大提高銷量。賈亮的外賣創業路讓他在其中逐漸摸索著訣竅。
“其實,外賣這一概念一直都圍繞在我們的生活中,80后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從小我們看港臺、日本的電影,里面不就都是外賣便當嘛。在大學期間我去國外交換學習,曾經就在一個市中心的披薩餐館打工,中午高峰期的時候,那個小店只有兩三個人,我想那么高的租金餐廳怎么生存下去?其實就是靠接電話送餐。”賈亮說。
2011年,網上訂餐進入北京,那時候賈亮就去實踐調研過。之前電話接60單,可能就要用20分鐘,顧客電話還經常打不進來。顧客報五個菜名也要30秒,老板就算聘用15個接電話的人也來不及。但有了網上訂餐提供的專業系統,員工可以一秒鐘就接一單,日訂單很快破百,這樣老板當然開心,賈亮從此也對外賣創業的念頭更加堅定。
“以前,大部分餐館都是自已印傳單宣傳,人力物力都投入了,但餐廳曝光率還是低,顧客對餐館不熟悉,也不會輕易下單。而且傳單的形式其實很不好,對客戶不禮貌,城管也制止。但訂餐平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的事,一是覆蓋區域廣,二是有評價體系,F在通過互聯網,最關鍵的訂單數量首先得到了保障。”賈亮說。
這看似順利的背后,并不意味著賈亮通過互聯網體系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餐廳營業額提高了,他的壓力也更大了,F在除了在高峰期他親自燒菜以外,他在生活中每天就是看手機,了解外賣平臺上的各種數據,看外賣行業的新聞,看互聯網的新聞,琢磨怎么才能進一步打開市場。“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很快就會落后。”賈亮說。
網絡雖然提供了平臺,但餐廳本身也要學習怎樣運營。“你要天天等著平臺給你單子,那是錯誤的。畢竟打開外賣平臺,排在第一個的也不是我們餐廳。”賈亮說。
目前以外賣營銷為主的餐廳經常會在互聯網平臺發布打折、套餐、贈送產品等主題活動信息,由于在線外賣平臺的盈利模式(抽成模式、固定費用模式、打包收費模式、免費模式)各不相同,甲方也要根據自己對應的平臺作出合理的運營模式。“你看某平臺上這么多家餐廳在做活動,應該說賣得好的也就十家或者二十家,基本上十家吃掉60%的單子。但我現在可以說,給我排到十名開外,我也能做到很不錯。”賈亮說。
為什么他會如此自信呢?賈亮認為,外賣品質和服務都很重要。像他賣的牛肉之類,絕對是真槍實彈的。“其實我不是一個賣飯的,我是幫客戶把關的人。我這里送餐超過一個小時免單,如果我的送派員不給客戶免單,回來之后就挨我罰款。我能做到這么高的單量,其實都是靠一點一滴的服務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