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游子而言,故鄉的味道永遠是最美的。客居武漢多年的云南人華云嵐,在尋找故鄉味道的過程中,無意間打開一扇財富之門:短短1年時間,他就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開了近百家云南小吃店。“小而美的餐飲美食十分接地氣,我一個店只主推一個爆款。”華云嵐透露,年內將開300至500家店,“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吃到最地道的云南美食”。
做家鄉小吃
吃遍千家店找“配方”
華云嵐的創業,始于“好吃”。
雖然武漢不乏可口小吃,但華云嵐依然念念不忘家鄉的美食。“武漢包容性很強,街頭不乏來自安徽、四川、新疆、湖南等地的連鎖餐飲店,但卻很難找到一家正宗的專營云南小吃的連鎖店。”華云嵐心想,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有商機,為何不將家鄉的小吃標準化生產,引入武漢甚至走向全國呢?
說干就干。去年5月,華云嵐開始了自己的小本創業之路。
為了尋找最地道的云南味道,華云嵐多次回到家鄉,走街鉆巷,專門尋找有特色的小館子。最高峰時期,他一天可以吃10餐,經常是到一家店后就直接點上幾十種小吃,剛開始他不好意思只嘗一口就浪費掉,每天都撐得快挪不動腳。“那時候,我每天都吃消食片。”說到這里,他忍俊不禁。
3個月的市場考察下來,華云嵐吃過的刁角館子近千家,最終他確定了創業的方向。
從一開始,他就定位于開云南特色小吃連鎖店,“創業首先必須尋找好的盈利模式,要做就做可復制的生意,只有標準化才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不過,要想對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小吃標準化生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華云嵐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出5000元想買一個小店店主的米線配方,對方卻犯難了:“我就是習慣性隨手一抓,沒有配方啊。”于是,華云嵐專門去買了一桿秤,店主抓一點調料,他就稱一點,最終將這個配方進行了量化規范。攻克配方標準化問題后,還得設法解決食材存儲等問題。
推三種風格
年內目標開三五百家店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是競爭激烈的“紅海”,要想脫穎而出,光靠好味道還遠遠不夠。
華云嵐顯然深諳營銷之道,他在店面設計上走小而美的個性化路線,頗吸人眼球,“現在90后、00后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因此我根據他們的喜好,在裝修上走快時尚路線”。
第一家店選擇開在民主路,是因為當地人氣很旺,很容易聚集年輕的消費群體。他將店子設計成三大類別:專門烤餌塊的店,一般只需要8到15平方米;米線店20到40平方米;甜品店在40平方米左右。
根據不同的經營品類,店面的顏色各異:主營鮮花餅的店被裝修成粉色,甜品店則是綠色基調,看上去個性分明;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他還在傳統食品上做了一些創新。比如,烤餌塊中加入了冰激凌等口味。
華云嵐算了一筆賬,一般進店人均消費20元,因為是快餐,每天如果人流量在一百人左右,利潤就已可觀。
為了迅速打開市場,目前華云嵐主要走加盟路線,武漢開了3家店,加上河南、安徽等地,已有近百家店。“不靠加盟費掙錢,就是想快速搶占市場,希望今年內做到三五百家店,讓云南小吃被更多人接受。”華云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