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志遠,是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丹棱鎮青龍村有名的養鴨能手。從2000年小本創業投資幾百元建起的簡易小棚,到今天擁有面積大約3000平方米的標準大棚;從最初的1000只鴨子,到現在年存欄10萬只的養殖規模;從當初小打小鬧發展,到如今自繁自養科學養殖,吉志遠成了當地有名的“鴨司令”。
創業的路上摸索前行
創業初期是最艱難的。在1999年決定興建養鴨場前,吉志遠四處考察學習。他不顧路途遙遠,到處走訪請教養殖專業戶。通過學習,他了解了不少養殖的技術。2000年,經過充分考察和準備工作過后,而立之年的吉志遠正式走上了規模養鴨的道路。
在他看來,引進優質的鴨苗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為此,吉志遠第一批便引進了1000只優質鴨苗。盡管他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養殖技術,可沒有實踐經驗,養殖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些技術難題,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還是吃了不懂技術的虧,而且實踐經驗實在是太缺乏了。”通過冷靜地反思,吉志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哪里跌倒,就要從哪里爬起來。此后,吉志遠主動參加各種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班,并到四川農大進行系統地學習。通過努力學習,他漸漸掌握了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產蛋率以及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同時,他買回許多關于養殖實用技術的書籍,邊學習邊實踐,遇到難題他便跑到畜牧站向家禽專家請教。勤快心細、精明能干的他很快掌握了養殖的實用技術。
在后來的養殖過程中,吉志遠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他每天跟隨鴨群,查看鴨糞的顏色、稠稀、氣味等,分析鴨子發病的原因,及時用藥調治。從長期的觀察實踐中,吉志遠摸索出了一套根據麻鴨糞便診斷病情的防疫方法,及時對鴨群進行病害防治,保證了幼鴨的正常生長。
隨著幼鴨的長大,食量增加,吉志遠采取科學配方飼料喂養的方法,進行粗細青飼料搭配混合喂養,喂養高蛋白玉米粉配以麩皮、豆餅和青飼料、添加劑、驅蟲保健劑等,促進成鴨快速育肥。為節省飼料,他還把自然放養與飼料喂養相結合,在室外養殖,有利于鴨子攝入自然中的微量元素,積累營養,促進鴨子生長。
天道酬勤,吉志遠養鴨的道路越走越順,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在吉志遠的精心飼養下,目前存欄種鴨達到1000只,年出欄商品鴨10多萬只。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吉志遠還通過改進飼料配方,逐漸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用藥量,從而達到了無公害產品的要求,鴨子的銷售一路走俏。同時通過科學飼養,減少了鴨病的傳播,他養的鴨成活率都在95%以上。
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在吉志遠的帶動下,許多村民加入了養鴨的行列。
“我養鴨子都是跟著吉志遠學的。只要我有什么問題就會去請教他,他都會很爽快地給我們提供一些技術方面的指導。”村民嚴平清說,“沒有他的幫助,我養鴨子也不會這么順利。”
如今走上致富道路的吉志遠,總是積極幫助想要養鴨致富的村民。只要有想學習技術的村民上門找他,他總是熱心地傳授,并帶動他們一起養、一起賣。在他的幫助下,不少村民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種植和養殖全面發展
“要想養鴨掙錢,還得規模養殖,同時銷路也十分的關鍵。”接下來,吉志遠將繼續擴大養鴨規模。為了保證收益,目前他正與一些鴨業公司接觸,希望通過與鴨業公司的合作,保證鴨子的銷路,從而降低風險。
在大力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吉志遠還不忘了發展水果種植,目前他種植的臍橙已達到15畝。
“我的臍橙可是純天然的綠色水果。”據吉志遠介紹,他家果樹施肥所用的肥料全是鴨子的糞便,沒有采用其他任何化肥。不僅節約了成本,同時也解決了由養殖場糞便引起的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