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買賣一下子就火了,出售水果、大米、面膜,各種代購……應有盡有。這種去店租的小本創業模式讓無數人趨之若鶩,網絡上各種報道也撲面而來,“90后辭國企微信創業月入2萬”、“村民O2O賣粉條月入6萬”、“某某賣微信朋友圈賣水果月賺2萬”等等。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也常常能看到賣水果的,那么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呢?都賺到錢了嗎?下面帶你一探究竟。
年前送禮需求旺盛 月銷售額達6-9萬元
福州的小余去年10月開始在朋友圈發信息賣水果,起初是兼職在做,主打一款獼猴桃,沒想到銷量非常好,不久后他便辭職專心做起了朋友圈里的水果買賣。早晨4,5點就要起床去批發市場進貨,有人下訂單就得馬上去送貨,時不時的要處理水果品質不穩定帶來的售后問題,還有不可回避的水果損耗……
朋友圈有著天然的信任基因,有些朋友還帶動了其所在公司的消費力,組團購買。加之年前的送禮需求旺盛,除了獼猴桃,車厘子等高端水果也不愁銷路。小余表示,單筆客單價都較高,一天銷售額兩三千很常見。
朋友圈里賣水果主要是以箱為單位,這一方面為降低損耗,另一方面為了平攤單筆送貨成本。年后就進入淡季,小余轉向經營日常消費的水果,也由按箱賣開始嘗試拼裝賣。年前單筆消費1000多很正常,年后單筆一般就100多。
小余表示,其實在微信賣水果就和傳統開店差不多,進貨、宣傳、等下單、送貨,不過是通過微信的渠道降低了創業的成本。最初他就花700元進貨,售賣,回收資金再投入資金進貨,如此循環。
“成本很低,也很辛苦。”小余說,最大的苦惱就在于水果的品質不穩定。只要有一次水果體驗不好,就會造成顧客的永久流失。而水果品質這塊,憑經驗也靠運氣,畢竟去批發不可能每箱都認真進行驗貨,而且有些水果可謂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談到收入,小余表示,比上班時候強了一點。主要就是做事有動力了,之前工作每天都是渾渾噩噩的消磨時間,現在則不斷的鞭策自己努力做事,一份付出一份回報。
朋友圈賣水果賺了一筆 專做節假日生意
小邱也是年前在朋友圈做起了水果買賣,此前經營一家花店多年,積累了一些中高端客戶資源。他主要做進口水果,拼貨源也拼新鮮,他每天直接去機場拿貨送到顧客手中,比的就是速度。
年前他發朋友圈很勤,各種高端進口水果,還有送貨照片,收錢照片等等。那鈔票都是一沓一沓的。此外他還利用花店的微博等進行宣傳,推出了“水果花籃”帶動銷售。
年后他表示,感覺到銷量明顯的下降,高端水果又經不起損耗,“沒打算放棄,但以后就在節假日做,畢竟高端水果以送禮為主。”
朋友圈生意靠譜不?
朋友圈做買賣靠譜嗎?我認為,靠不靠譜取決于你做的事是啥,以及你朋友圈里都是啥朋友。在朋友圈發廣告也是需要藝術,比如賣水果,你可以分享一些水果的功效或者自己的試吃心得,而不是狂刷屏,那樣做往往會被屏蔽,沒了生意,丟了朋友!
朋友圈買賣雖然成本低,但長期堅持去做還是很難。想賣得好,除了做好內容,一方面早期你要有人脈積累,另一方面你還要不斷去拓展新客戶,維護老客戶。
就朋友圈買賣的法律風險,愛開大學生也特意咨詢了一下律師,律師表示朋友圈買賣目前屬于法律空白區域,就買賣食品,若涉及安全方面問題,如果能追溯因果關系,應當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