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校校園內,“創業”已然不是一個新鮮詞兒,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或者剛離開校園便走上創業之路。其中,不乏成功的“幸運兒”,也不乏幾經坎坷的“受挫者”,但無論怎樣,“創業”過程中的激情洋溢和放眼未來的無限可能始終引領著大學生們“前赴后繼”。
熱血澎湃之余,如何理性選擇、審慎起步是擺在每位”創業者”面前的題目,本文中三位大學生的創業經歷,可以對這個問題引發思考、提供借鑒。
編者按 很多國外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比例很高,而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比例還不到1%。巨大的差距反映出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大學生缺乏創業的經驗和知識,容易走入一些誤區;高校中創業教育欠缺,難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素質;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的相關政策尚不配套,畢業生對創業的社會環境不太適應,等等。怎樣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轉變觀念、走上創業之路?從本期開始,我們擬對大學畢業生創業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剖析,找出大學畢業生創業難的癥結所在,并請有關專家學者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從簡單到復雜
先生存后發展
【創 業 者】 北京科技大學07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 洪一平
【創業方向】 Together咖啡館
【創業感言】 由于我們幾個股東都是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在校大學生,所以在初次嘗試創業的路上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我的感觸是,大學生創業,一定要記住,要從簡單到復雜,先生存后發展。
下午5點鐘,Together咖啡館里已經坐滿了學生,“歡迎光臨!”洪一平招呼著客人。洪一平是北京科技大學2007級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受母親的影響,有著很強的經濟獨立觀念,在經營咖啡館之前,一直在外面兼職,支付大學的日常開銷。
洪一平上大二的時候,學校團委為鼓勵在校學生創業,將學校的復印店、禮品店和咖啡店拿出來讓學生們競標經營。“在下午的陽光下,喝一杯咖啡是一件愜意的事。開咖啡店,一半是理想,一半是賺錢。”抓住這個契機,經過多番努力,洪一平和3個好朋友合伙競標到了咖啡店。
他們重新粉刷了原本胡亂涂鴉的墻壁,在同學中征集創意,將咖啡廳裝修成了同香山腳下“雕刻時光”一樣溫暖,并有著大學生專屬氣息的咖啡館。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洪一平和伙伴們還勤加調研,引進新的甜點,不斷推出健康優質的飲品。
當然,創業一定不會一帆風順。洪一平說,由于團隊的幾個股東都是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在校大學生,所以在初次嘗試創業的路上吃過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由于沒有做好市場調查和投入規劃,花了很多冤枉錢,比如購買了不符合咖啡店風格,無法充分利用的液晶電視;比如在沒有任何人的指導下就簽訂了條款于自己很不利的合同 一項項的不如意,加之經驗的缺乏,幾個孩子關于創業的美好夢想一度險被殘酷的現實擊退。
后來,他們想通了一個道理,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對自己要求太高,要從基礎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對于第一次創業的我們來說,主要是獲得創業的經驗,即使失敗了,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以后再次創業也是有很多益處的。”心態好了,市場開拓也漸漸找到了方向,為推廣咖啡店,他們在學校里派發傳單;為突顯小店的特色,他們在咖啡館里舉辦沙龍,每周日,學生社團吉他社還來演出,咖啡館漸漸有聲有色起來。
對于洪一平來說,總結自己的創業經歷,最深有感觸的是心態的變化,從開始的浮躁轉為安靜,從起初的盲目轉為理智,他們由衷感慨,“從容的心態是創業的基礎。”
市場分析不能少
行業調查是關鍵
【創 業 者】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06屆碩士畢業生 茍小剛
【創業方向】 北京炫我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感言】 有了金剛鉆,也別輕言攬瓷器活。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行業調查、市場分析絕對馬虎不得。這是商場,不是游戲場,“重新游戲”的機會并不會時時有。
2006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茍小剛進入了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工作,成為一名技術人員。這是一份讓不少人羨慕的工作,公司實力雄厚、工資待遇不菲。但是“大公司,小角色”的工作現狀讓茍小剛不怎么有滿足感。“工作任務是規定動作,工作職責、范圍都要聽從別人手中的指揮棒。 我 只是一個機械動作的操作者,做出來產品沒有屬于 我 的標記。我要做款屬于自己的產品。”在大學時代就萌生的創業念頭此時此刻變得更加堅定。
出于專業背景和所在行業考慮,茍小剛把創業方向鎖定在“數字家庭”和“集群渲染”上。無論是行業發展前景,還是考慮到國內現有的競爭對手情況,這兩個項目都有較大的市場機會,“數字家庭主打的是硬件設備的生產,但是要求前期投入的資本很高,集群渲染更多的是技術研發,我有專業優勢,應該把握較大。”經過踏實的前期調研,茍小剛最終選擇了后者。
2009年,由茍小剛和幾位北大同學共同創辦了北京炫我科技有限公司。“都說創業的第一年是最難的,但是對我們這個行業卻不然。”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加之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以及之前工作時積攢下的收入做資金保證,一年的產品開發順風順水。今年年初,產品軟件研發完成。
在茍小剛看來,闖市場的“金剛鉆”有了,市場闖起來好像不是大問題,但是幾個月的市場推廣卻讓茍小剛倍感受挫。之前在英特爾的工作經歷,只是埋頭于產品研發,根本不用擔心市場的問題,真正自己辦公司,才知道“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得怎樣和客戶保持溝通,維持關系,好幾單業務跟著跟著就丟了”。
客戶方面的工作經驗,丟幾次單就能慢慢學習到了,但更大的攔路虎卻是盜版產生的阻力遠遠高于入行前調研時的估計。“一些小公司的客戶對比了我們的產品性價比和其他盜版的產品后,多是選擇價格低廉的盜版。這對我們的市場是個很嚴峻的挑戰。”為了推廣產品,公司不得不調整客戶的目標群。“商場不是游戲場,對市場沒有全面、細致的前期調研,貿然入行,是創業的大忌。”茍小剛有這樣的感觸。
選對方向最重要
基礎調研少不了
【創 業 者】 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 學院2005屆碩士畢業生 孔令博
【創業方向】 數字化菜譜
【創業感言】 創業最先要解決生存問題,而且,無論在過程中遇到多少困難,都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想法,只要堅持下去,終究能將想法付諸現實。
2006年,孔令博辭掉高校團委的工作,選擇創業。創業之初,孔令博和團隊開發了很多新產品 智能鬧鐘技術方案、創意文化衫網絡平臺等,這些產品推廣之初都擁有不錯的市場反應,然而很快隨著其他廠商的跟進,一一顯出疲態。沒有氣餒,孔令博總結了自己的問題:選擇創業方向時有些盲目,沉淀了一年之后,孔令博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明”經常和同學一起出去吃飯,人多時就覺得點菜很麻煩,一方面記不住已經點好的菜,要不斷地詢問服務員,結賬時檢查賬目也很不方便,破壞了聚餐的愉快氛圍。孔令博萌生了做一份數字化菜譜的想法,如果摒棄傳統的點菜模式,顧客通過觸摸屏可以全面了解菜品的信息并點餐,那該多好啊。
在這個想法的驅動下,孔令博和伙伴們開始積極研制電子菜單,但出師不利,第一份電子菜單并不適合市場的需求。痛定思痛,團隊得出“市場調研不充分”的結論,于是他們前往全國12個城市,對800多家餐廳進行實地調查,了解餐廳和顧客的需求。
2008年,終于成功推出基于Wi-Fi網絡的“E 菜譜”服務系統,“E 菜譜”采用“服務器+無線網絡+瀏覽終端”的技術模式,所有的菜品信息被部署在服務器端,并通過各個便攜式瀏覽終端顯示,真正實現了餐館“無紙化”。
方向選定了,市場調研充分了,又遇到了經營中的具體困難,“我們是四無公司 無方向、無項目、無固定辦公場所、無資金,連注冊時驗資的十萬塊都是向朋友借的。”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已經發展到有十幾個人,但是賬面上卻只有幾千塊錢,連發工資都不夠。為此,孔令博想了不少辦法維系公司生存。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用什么來保證生存最重要”,孔令博說,“當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要思路靈活,保證生存。
但是遇到困難,不要忘記自己想做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實現。”
如今,孔令博所創辦公司的數字化菜譜產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總結自己的經驗,孔令博說:對于第一次創業的大學生來說,當“夢想照進現實”,總會顯得夢想有些蒼白無力,現實無比殘酷。越是這樣,越要求我們將身體沉下去,深入到市場的實際當中,正視困難,堅持不懈,總會迎來明媚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