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夢想走出校園,想利用掌握的知識,腳踏實地創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了創業! ∽鳛榘倌旯ど堂、鄉鎮企業發祥地,無錫因實業而興、因錫商而盛。然而,相比于南京、蘇州等周邊城市,無錫大學生創業率在全國并不領先。
大學生創業難點在哪里?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素養如何培養?“錫商精神”如何傳承?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創業大學生、企業家以及相關部門和專家,對大學生創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剖析,試圖找出大學生創業難的癥結所在。
創業大學生:嫩竹扁擔也能挑重擔
今天的高校校園內,“創業”已然不是一個新鮮詞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或者剛離開校園便走上創業之路。無論成功還是受挫,“創業”過程中的激情洋溢和放眼未來的無限可能始終引領著大學生們“前赴后繼”。
“創業要用賭徒的心態做事,想成功就得拼搏。”馬騰2008年畢業于江大紡織服裝專業,從大三創業至今,他的麥梯時尚創意設計已成為無錫服裝訂制市場的“大哥大”。馬騰說,大學生局限于資金和能力,有擺攤賣衣襪、賣豬肉等低層次、低附加值的創業,但并不等于創業大學生是弱勢群體,只要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機會,小樹苗同樣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作為過來人,馬騰經常勸誡身邊想創業的學弟們,要腳踏實地,切忌眼高手低,有機會就要“走出去”,開拓視野、豐富閱歷。
“創業能改變人生!”憑著一股韌勁,太湖學院大四學生許廣梁借錢注冊了公司,與同學一起創業。1年多來,許廣梁的婚慶業務已發展到兩家門店,但近期卻煩事不斷:急需10多萬元周轉資金,團隊中有人要離開……“現在有很多創業扶持政策,但似乎看得見、吃不著。”許廣梁很焦慮,1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需要資產抵押或第三方信譽擔保,可他一個在校大學生沒車沒房可抵押,也沒認識的人愿做擔保。
企業家:創業是場修行,要學會吃苦
“創業并非看起來那么酷!”談及大學生創業,從事汽車零部件鑄造的農民企業家王洪其言語犀利。14年前,這位已到“知天命”年齡的農民,毅然傾家蕩產接過了村里負債近500萬元的蠡湖葉輪制造企業。為了開發新產品,王洪其幾天幾夜不回家,餓了吃方便面,困了打個小盹,工人不愿干的苦活他頂上前……雖已有國際專業渦輪增壓器優秀供應商等諸多光環,但王洪其至今仍覺得創業是條艱辛路。“從實業報國到鄉鎮企業崛起,無錫人骨子里就有一股闖勁和敢為人先的‘牛勁’,老一輩實業家都很務實、敢創新、肯吃苦,這也是錫商精神的本質。”在王洪其看來,現在的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心高氣傲、動手能力不強、怕吃苦、過于理想化,更何況還存在創業資本有限、應對危機心理素質較弱、缺乏系統創業知識結構等風險。
在很多人眼里,初出象牙塔、社會閱歷尚淺的大學生一下子進入商海,很難成功。但“530”IT創業者熊水忠對此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創業是一場修行,大學生在創業的“煉丹爐”里滾一回,能培養出勤奮、簡樸、好學、誠信等諸多優秀品質。熊水忠創辦的中拓信息年銷售額已達3000多萬元,“大學生可以從能吃苦、抗高壓,會學習、會整合資源等四個方面來強大自己。特別在尚未盈利的情況下,創業者要心態好、hold得住,堅持才能活下來。”
專家:不僅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大浪淘沙下,能夠堅持下去的大學生企業只是少數。”近幾年來,市就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見證了很多大學生創業團隊剛剛登陸市場就“死在沙灘上”的悲壯故事。
“傳承錫商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創業教育、培育創業精神。”該人士稱,無錫市近年來投入重金免費對大學生進行創業能力培訓、打造創業載體、提供創業服務等,以降低大學生創業成本,提高其創業成功率。但我國鼓勵大學生創業才剛剛起步,創業教育長期缺失,相當多的大學生創新思維、敢闖敢為的精神不夠。而且,從現實創業環境來看,哪個創業項目賺錢,就會被一窩蜂地模仿復制,知識產權保護缺乏、不規范。“培育創業素養,關鍵是要增強創業培訓,讓‘創業的種子’盡早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江南大學創業學院導師吳祐昕教授也認同這一點。她近年來一直在反思,江大設計學院有很多學生獲得國際設計界的“奧斯卡”獎———“紅點”獎,但那些好的想法和設計僅停留在紙上,都沒成為現實產品。她認為,引導大學生創業,除了國家的激勵政策外,各高校也應該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完備的創業教育、實踐機制,營造“理解創業、支持創業、幫助創業”的社會氛圍,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令人欣喜的是,無錫市在扶持和培育大學生創業方面積極作為。去年底,江大成立創業學院,聘請了10多位企業家為創業導師,與挑選出的30名學生一對一進行輔導。本月底,該校還將揭牌開放創新設計研究院,扶持孵化大學生創業,讓學生紙上的設計作品和理念轉化為產業實踐。與此同時,無錫市去年以來推出的扶持資金翻番、租房補貼等政策,力度在全國罕見,而且對外地戶籍大學生給予同等創業扶持待遇,更是吸引外地大學生紛至沓來。
“創業引領政策令人欣喜,但政府出臺政策一定要考慮實效,不僅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做好后續的指導服務。”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和社會的指導、扶持和保護應該貫穿大學生創業的前、中、后三個時期,建立一條有效引導青年創業、有利于培養創業人才的“綠色通道”,讓更多青春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