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yè)化社會里,是沒有等式可言的。當你抱怨生意難做時,也許有人正因點鈔票而累得氣喘吁吁。這里面的差別可能就在于:你認為1加1應該等于2,而他認為1加1永遠大于2。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xiàn)在我們惟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于2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于2。”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536724人,父子倆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商業(yè)化社會里要牢記:一加一大于二
20年后,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jīng)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鐘表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
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后,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的這一愚蠢舉動暗自發(fā)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guī)定,弄不好會受到環(huán)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得克薩斯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他把木頭等加工成底座;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最后,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xiàn)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每一種行業(yè)中,都有人賺大錢,有人賺小錢,有人賠錢。其實大家的腦子都差不多,只不過有人用得多,有的人整天都讓大腦休息。
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就是規(guī)律。
如果有一條商業(yè)街,或路邊有一溜大排檔有鋪位出租,你想租一個鋪位開店,那么,租哪段位置的鋪位最好呢?
或者許多想當老板的人有這樣的心理:租路口或街口當頭一間,截住顧客,先吃頭碗湯,生意一定最好!
如果你這樣選擇,那就錯了,大錯特錯!因為老板的心理不同顧客的心理,老板想多賺錢而顧客卻想少花錢,兩者的心理恰恰是相反的,你想生意好,必須從顧客的心理去考慮。
在得出答案之前,先給你講個小實驗:
某班分到兩張音樂會的票,大家都想去,于是只好抽簽。簽做好后,班長耍了個小花招,將簽排成一排,讓同學們先抽,以示公平,剩下最后一張才是他的。
同學們一個個把簽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一行簽僅剩下第一張和最后一張,兩張都寫著“有”字,可見班長并不騙人,他也得到了如其所愿的一張票。
其實班長只搞了個小小的心理戰(zhàn),因為大家都覺得,總的來說抽哪個簽機會都差不多,但對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大家心理上就會有一點兒抗拒:不可能那么巧,兩張票就會落在最前和最后!于是,在沒有特別心理提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從中間隨手抽一張機會大些。
讓我們再回到鋪位選擇上來,當顧客走進一條商業(yè)街時,通常不甘心在第一門店便成交,他總得走走看看,貨比三家,怕自己上當。當走得差不多了,看也看過了,比也比過了,便會找一間成交,通常不是最前和最后。如果這條街是一眼看到頭的,多數(shù)人也不會特意選最中間,而是兩頭三分之一處機會最大。這里說的是一般情況,如果你經(jīng)營得特好或特差,在熟客中造成了很大的聲譽差距,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
【感悟】
任何事物中都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有些人只是停在表面上“想當然”,另外一些人則深入其中“想其所以然”。他們得到的結(jié)論往往是不同的,因為事實總偏愛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