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從每月領200余元發傳單的兼職小子,到月營業額20萬的小老板,今年7月畢業的大學生尹世龍是怎么做到的?
從發傳單到校園團購
尹世龍的家在山東農村,上小學開始就與父親一起走街串巷做小買賣,讀初二以后就獨自上門收廢品。
2005年,尹世龍考入西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讓我真正成長的兼職,是大二為一家眼鏡店發傳單。”尹世龍說,他花了兩個晚上寫個人簡歷。工作報酬每天15元,要站5小時。
“我們的工作不止是發傳單,還要讓顧客明白商品的優點而最終達到銷售的目的。”這個每月200余元收入的工作,尹世龍干了半年后,發現了校園是個潛力極大的消費市場,萌發了搞校園團購的想法。
店面月營業額達20萬
尹世龍找了幾個同學成立了校園團購銷售團隊,第一筆生意就是和這家眼鏡店做成的,以7%提成在校園內找客源,成員每人月收入達700元。
還在讀大四時,尹世龍組成的“三匯家園”創業團隊在學校第二屆商界傳媒杯創業計劃大賽中,經過海選,PK掉了大四學生“床上用品”和研究生的“昆蟲研究”等項目,獲得了大賽第二名。
如今,他和同學共同創辦的公司已經正式營業兩個月了,兩個店面月營業額20萬左右,純利潤也接近萬元。已經為500多人提供了兼職崗位,長期做兼職的團隊有200多人,每人每個月至少可收入300元,做得好的同學加上提成能上1000元。
尹世龍原則:
不賺錢的經驗就不叫經驗
不能在求職時主動降低“身價”:雖然很多學生只是想找個崗位鍛煉自己而不在乎酬勞,尹世龍從雇主的角度認為,“降身價”會讓學生形象大打折扣,同時擾亂了市場競爭。
求職時不要講高尚:他覺得求職時并不需要講高尚,自己的勞動該值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一分錢也不能少。
找兼職原則:做兼職就是要有賺錢的想法,不賺錢的經驗就不叫經驗,不賺錢的兼職就不是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