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種浙東鵝,好不容易養成了,可現在苦于沒有銷售渠道,多養一天多賠2000塊錢飼料錢,急死人,愁死人呀。”在許昌禹州市順店鎮柳河村的一家養殖場內,“嘎…嘎...”一群大白鵝伸長脖子叫著,面對著它們,曹超超愁眉苦臉地對記者說,另一位合伙人吳萬里跑出去去聯系買家了。
“我家的鵝采用散養方式,遍地跑,身體好,很少生病,飼料全部用采購的玉米和豆餅自行加工而成,沒有任何的添加劑,絕對的屬于綠色食品。往年春節前后是銷售旺季,今年受客觀環境影響,鵝的銷售受阻。我們的鵝場在當地屬于試點養殖,現在鵝養成了,賣不出去成為我們目前的一大困擾,公鵝大的已經養到13斤了,再養下去賠的更多,也沒錢購進鵝苗繼續養殖計劃了。”曹超超向記者訴說著當前遇到的困境。
曹超超是漯河市舞陽人,吳萬里是商丘人,兩人是大學同學,2015年從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畜禽專業畢業。2019年10月份,一直想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創業的兩人和吳萬里的嫂子郭英豪,三人一拍即合,懷著美好的憧憬,通過貸款等方式籌措資金近80萬元承包了禹州市順店鎮柳河村的80畝山坡地。養殖場開建了,創業中的困難也接踵而至,半山坡地上建廠房,地基挖不下去,兩個廠棚工錢多花一萬多元,坡地上打水井260米才出水……意想不到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
終于,三人在2019年12月購進第一批鵝苗。一萬只浙江象山純浙東鵝苗,僅有2300只鵝養成。三人懷揣著一定要創業成功的信念,正要大干一場,卻遇到了意外。
銷路不暢,讓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苦不堪言。眾所周知,投資養殖業風險大,再加上客觀條件的影響,即使這批純種浙東鵝銷售出去,三人也要虧損近30萬元。現在亟待社會各界人士向山區大學生創業者及困難群眾伸出援助之手,用愛心匯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打贏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