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名人創業故事案例
故事一:
選擇對了,方向對了,那就成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領導人一個穿著就可以對群眾觀念造成強烈的沖擊。此時,潘石屹對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鐵飯碗”不以為然,他覺得時代在發展,自己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屹變賣了所有家當,離開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沒有特區通行證,只能花錢走旁門。他找到一個人,帶他鉆過一道鐵絲網,對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張網的深圳,對潘石屹來說,仿佛是兩個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熱,工廠污染嚴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語言,讓他覺得很壓抑。原來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錯,在這里,工作還經常加班加點,幾乎所有人都勸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隨公司老板來到海南,成為了磚廠的廠長。那時的海南環境很惡劣,一起來的人大部分都回了內地。然而潘石屹還堅持著,一直堅持到鄧小平南方談話。
合伙炒房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加快了海南的改革發展。潘石屹覺得這是個機會,與其他五個朋友合伙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
SOHO潘石屹:選擇多大的挑戰,成就多大的人生
開始的時候沒有資金,根本沒法開展業務,直到辦公桌上都積了很厚的灰,才找到北京一家集團公司的老板,以20%的利息貸款500萬,而最終獲得的利潤要五五分。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條件實屬天價,但潘石屹一伙人覺得很興奮。“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五百萬”。
潘石屹心中最感激的人是鄧小平。因為他,潘石屹的父親得以平反,一家人過上溫飽日子。也因為他,成就了海南的今天,潘石屹的房子才有人買。
潘石屹與客戶打心理戰,每來一個客戶就漲一次價,結果賣的很好。
就在這時,?诘膬蓚數字引起了潘石屹的注意:常住人口15萬,暫住人口50萬。
潘石屹覺得很不安,因為他清晰記得?谝巹澗謭蠼娣e人均約50平米,而北京人均才7平米。他們的投資面臨不可預估的風險。六個合伙人商量決定去別的地方找一些項目投資,盡量分散風險。
大家四處奔走,潘石屹則回到了西北老家。但那里實在太窮,沒有任何投資價值。于是,潘石屹輾轉來到北京。此后六人合伙在懷柔注冊了北京萬通實業有限公司,并申請到懷柔一個定向募投項目,也就是后來的萬通新世界廣場。
這個項目讓幾位合伙人都發了財。以往投資都要精打細算,現在有錢了,投資只是估個大概。潘石屹覺得這樣不行。但由于想法不同,潘石屹決定單干。
夫妻創業
離開萬通讓潘石屹十分痛苦,但自己創業也會有沖突,特別是與受過西方教育的妻子,倆人經常在企業經營問題上產生分歧。以往潘石屹都習慣跟著感覺走,不贊同妻子華爾街投資銀行那套形式,為此兩人甚至差點離婚。
潘石屹相信現代城,并將SOHO的成長與現代城概念緊緊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他認為開發房地產一要看地段,二要看時機。
潘石屹研究了北京整個城市格局,將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布局進行對比。當時有一塊北京原為二鍋頭酒廠的地皮,潘石屹讓兩個助理先去考察,回來她們說又臟又臭,旁邊通惠河長滿蘆葦,不適合開發。
結果潘石屹很看好這塊地皮,他覺得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關鍵要看時間”。他堅信兩年后交通便利、通惠河得到清理,到時是可以做的。
與此同時,潘石屹看中了銀行按揭這個潛在機遇,有了按揭,消費者的購買力就變大了。
為了促成這個機遇,潘石屹找到建行行長,以自己的發展商存款為客戶做擔保,讓行長不再顧慮銀行風險。這意味著,如果按揭的客戶還不上房貸,催繳責任就在潘石屹身上。
建行這邊談成了,工行行長隨即也找到潘石屹為現代城項目做按揭。
隨著現代城的創新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潘石屹把SOHO的觀念作為突破口,強化材料與結構上的創新,讓客戶實質上形式上都認可SOHO。
房子賣出去了還沒完,潘石屹認為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服務。“一個有生命力的機構、公司,不僅要看產品質量,而最缺的是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
潘石屹一直夢想做一個“中國建筑師走廊”,“我想在長城腳下,一平方公里,都是參天大樹,讓最好的中國建筑師去設計成不同的風格,給年輕的建筑師提供一個機會。”(文章來源: 南財專訪)
故事二:
郎咸平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他是2010年網民投票推選的中國互聯網九大風云人物之一, 2011年上榜作家富豪榜。郎咸平的讀書求學經歷其實就是一本勵志書籍。他當過差勁生,考試也做過弊,他也經歷了跟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的迷惘和痛苦。成為名人以前,他也經歷過很多失敗,但一顆“我能成功”的堅定信念一直在他心中。一起來看看這位知名財經人物的勵志讀書故事。
一、愛生病的孩子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國臺灣桃園縣,他是家里的第三個孩子,有算命先生對郎咸平的父親國民黨空軍少將說:這個孩子活不過12歲。不祥預言的陰影,時時籠罩在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的頭上──扁桃體發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注射、吃各種藥片……這是郎咸平回憶童年時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幕。
二、學校里的后進生
郎咸平小學5年級時,父親拿了一份數學模擬考試的試卷給他做,滿分100分的試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被列為后進生的痛苦一直延續到中學。初三分班的時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放牛班”就是不升學班,專門給后進生開的班,這個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當時社會最底層家庭的孩子。因為班里同學都沒接受過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類的同學也多。中學時代的郎咸平,在學校幾乎是天天打架。
三、改變命運的那次作弊
郎咸平開始喜歡做學問也是從這個放牛班開始的。據他自己回憶說,“當時的理想就是準備出來先做木工學徒,再開個木工廠。”因為他媽媽學的是化工,所以在學校教化學。她在臺灣是化學界的名師,所以忙著到各地補習班教書。一個星期最多教到76個小時的課,為了養家,非常辛苦。天下所有的母親都一樣,堅強、慈愛。郎咸平的母親也很愛孩子們。正是母親的德行潛移默化影響了少年時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年,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他放棄了想做木工學徒的想法,用心做學問,選擇了繼續升學念高中。
中考前3個月,郎咸平感到了念書的壓力,因為這時候念課本肯定來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給考生在考前30分鐘“臨時抱佛腳”用的一種復習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考前2個月的第二次模擬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到中考前1個月的第三次模擬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等他參加中考時,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學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為這樣一次考試,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
中學畢業后,郎咸平順利考入了臺中的東海大學讀經濟。
據郎咸平自己回憶,他能走上鉆研學問的道路,和大學時的一段境遇有關。 當時東海大學經濟系的微積分課程要求很嚴。該門課總共8個學分,要念兩個學期.而且一學期得考4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時就想走捷徑,考試的時候作弊,抄同學的試卷,結果被老師抓到了,得了零分。“當時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種想法,決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點,當時就感覺好像哪根筋不對勁,我就不信考不過。結果一個月下來,忽然發現,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我也忽然發現微積分竟然也有很多樂趣,很多解不開的題一旦解開了很有成就感。”
第三次和第四次兩次月考考下來,平均分竟達99分。郎咸平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么笨,這是他這平生第一次有這種“聰明的感覺”。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沒有那么難,郎咸平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觸類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經濟學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再回憶起大學時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謝當年他抓作弊的老師,因為那一次改變了他的一生。
四、出國留學考托福和GRE
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時候,在《工商時報》做記者的同學把郎咸平介紹到了報社當金融記者。在臺灣,記者這個職業是不被年輕人當做終身的職業,通常做個兩三年就會轉業。做了兩年記者之后他開始考慮跳槽轉業,但是職場似乎總跟他作對,忙乎一陣過后,他始終未能謀得滿意的職位。無奈之下,郎咸平只有考慮出國留學了。但是他也沒時間念托福和GRE,考試的時候,托福考了550分,GRE考了1640分,這樣的分數是很差的。他申請了7所美國大學,只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作了回應,而且沒有獎學金。年輕的郎咸平當時陷入了茫然,難道自己真的像老師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沒有什么前途的學生?因為這所學校是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學校。后來他倒了美國才知道,沃頓商學院在美國是大名鼎鼎的。
五、攻讀博士學位
郎咸平在沃頓申請了商業經濟系。在東海和臺大念書時,他總覺得自己的水平不錯,但進入真正的學術殿堂后,郎咸平才發現課程太難,根本聽不懂。 特別是跟經濟系博士生一起修《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荚嚦鰜淼某煽兌际荂。后來因為平時上課表現還不錯,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助教才幫了個大忙,把C改了個B-,這才得以繼續留下來。
那次考試之后,不服輸的勁頭鼓勵他發奮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通過考核,此時的郎咸平才認為自己掌握了一些學習的竅門。
1985年,郎咸平在沃頓開始寫博士論文。起初,因為沒有膽量做公司財務的課題,他只想做投資學方面的論文。在他看來,自己是不可能適合做那種軟科學的,也不可能打進那個小圈圈。
郎咸平總共才花了兩年半時間就拿到了金融學博士學位。這在沃頓創校100余年的歷史上可以說是非?斓牧。
六、回國發展
博士畢業后,郎咸平先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密執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紐約大學任教,其間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
然而,異國平靜的學術生涯,在郎咸平看來又有一絲沉悶。在談到那段日子的時候,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想法:“都快40歲的時候,發現沒有什么成就感了,因為在那邊太專業。對這個社會沒有什么貢獻,有的時候常常看到電視,看到播出中國,心里面就覺得有點酸酸的,所以一有機會的話就會想到回國。”
1994年,郎咸平抵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從此,郎咸平由一名亞洲與中國經濟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與眾投資銀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演繹了一場“孤膽學者舌戰世界十大投行”的壯舉,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
2001年底,郎咸平進入內地證券市場。他提出:“應當審慎地提出一個‘新監管’思維,考慮如何在大陸法系架構下,盡快融入‘辯方舉證’和‘集體訴訟’這兩項保護小股東的規則。
之后,郎咸平炮轟德隆、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在媒體間掀起一場“郎旋風”。褒之曰:體現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深厚學術功底和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俠義胸襟。貶之曰:不諳中國國情的“民企殺手”,只為出風頭的狂人。
郎咸平說:“我情愿往國內走,我不愿往美國走,因為在這邊你會受到重視,你的意見受到重視,你能夠為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雖然我只做了個開頭,提出了一些觀念,但是還是很重要。”
2004年,郎咸平48歲,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學和內地長江商學院合聘教授。
郎咸平讀書故事感悟:
成名后的郎咸平多次談到自己的求學生涯,他說,自己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精英,從小就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歷一些人、一些事以后,才會有所改變,普通人是這樣,名人也是如此。
故事三:
李嘉誠三歲時,家道中落,后來父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就此失學。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李嘉誠是家中長子,不能不幫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位茶樓老板看他們可憐,收留16歲的小嘉誠在茶館里當燙茶的跑堂。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小嘉誠也抱怨過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發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為太疲倦,他當班時一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李嘉誠很緊張,他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訓斥。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為他開脫,一再為他說情,讓老板不要開除他。沒關系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記住,做什么事都必須謹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李嘉誠把這些話記在了心間,之后,他把謹慎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久而久之,竟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什么職業,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切對他后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隨后,李嘉誠辭掉跑堂的工作,從塑膠廠推銷員開始,一直干到了業務經理。三年后,20歲的他做好了準備,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臺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隨后,經過反復考察,他認為塑膠花市場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產,這為他帶來了可觀收入。30歲的李嘉誠,已成了千萬富翁。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時,李嘉誠卻敏銳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擁入這個行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如果再不調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濺濕衣褲了。有人認為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為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素質,那就是謹慎和預見性。
隨后他找到的是房地產。60年中期,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富翁們紛紛逃離,爭著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筑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當時的地產價格來算,他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但他沉著應變,仔細分析局勢。認為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進一步繁榮發展。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行之,將所有資金都來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他從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凈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為香港*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此后,李嘉誠節節高升,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時間:2021-12-0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