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急于實現經濟獨立
學校盼、家長盼,包括學生自己也都盼著盡早實現獨立自主。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獨立?
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應當是經濟上的獨立。然而,目前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大學本科階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并不現實。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曾說:“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唯一的安全感源自于他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儲備。沒有這些,金錢實際上毫無用處。”
在他人看來,假期體驗打工生活、課余勤工儉學無可厚非,但在上課期間打工則另當別論。一方面,我們目前的社會根本沒有為大學生預留如此多的兼職崗位,一部分大學生不得不選擇薪水低廉的兼職;另一方面,從時間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在快餐店打一小時不足10元的短期工,倒不如把時間用在課后“充電”、社團活動等方面,更不用提曠課打工有多么得不償失。
與其讓學生以荒廢學業為代價實現獨立自主,不如教他們做一個有計劃的理財者。
今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向新生發出錄取通知書時,附帶了一封“致新生家長的信”,建議家長給孩子的生活費為600元。盡管在一些高校人士看來,樹立財產的約束觀應當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并非大學的教育范疇,但校方鼓勵學生養成獨立生活、獨立理財的理念還是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
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優秀大學生成長手冊》一書中,作者戴夫·埃利斯提出了一則簡易而熟悉的理財方法——記錄新生一個月內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只需要保證隨身攜帶紙和筆,即便是不方便的時候也要記錄。這樣做的好處是把平時漏掉的財務細節管控起來。對自己的收入和花銷越清楚,就越能做出可以改變自己生活的經濟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