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小的成本進行創業,或者在細微的領域進行創業。核心內容包括,自主解決就業問題的創業模式。現在本年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對于手頭沒技術、沒資金的普通大學生來說會選擇從微創業起步。那么大學生微創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大學生創業,從微創業開始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的95后女孩童璽2015年以自媒體為切入點,創立了“三體迷”創業項目。雖開始時沒有任何收入,但她仍堅持探索和學習,慢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自媒體寫作方式,閱讀用戶不斷增長。到了2017年,自媒體賬號“三體迷”在各大網絡平臺訂閱人數超過50萬,累計閱讀量超過3億。
童璽的創業項目日漸引起關注,她也成為學校的“創業明星”,獲得2016年“創青春”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目前她的公司有了專門的內容制作團隊,在線下也開發了周邊產品、漫畫視頻、科普教育等一系列相關產品,逐步走上正軌,成了微創業的典型案例。
2017年9月,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2017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高校學生超過60%。企業、高校和政府部門都開始關注并陸續推出不同形式的微創業計劃。教育部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李家華說:“微創業是非常好的學習和練習創業的方式。”
警惕微創業陷阱
童璽的創業模式在大學生中并不鮮見,在洪泰資本洪晟基金新媒體總監許捷看來,自媒體產業或文化媒體產業,是大學生比較容易發揮才華等核心競爭力的創業領域。
“你可以不靠資源、不靠社會上的人脈和經驗,就做出一番成績。”許捷說,自媒體試錯成本低,想象空間大,每個人都能發揮優勢找到喜歡的領域,找到將來可能的創業方向。
大學生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創業五花八門。其中有兩大類人數眾多,一類是做自己的產品;一類是微商,利用課余時間和個人社交圈進行營銷推廣。
杭州某高校大三女孩方小麗(化名)選擇的創業就是做微商——推銷一款護膚產品。從代理商那里購買產品后,方小麗發現,僅僅通過自己的朋友圈,銷售出去的產品非常有限,想要賺錢,需要不斷發展下級代理。
開始時,方小麗在代理商的培訓下,學會利用網絡軟件包裝自己的微信,賣出一些產品,也吸引到一些下級代理。為了讓自己以更低的價格進貨,她從代理商那里買了更多的貨,結果卻屯在手上,連生活費也賠進去了。
“大部分微商只是通過微信、微博進行分銷,如今分銷涉及的品類越來越多元化,參與的人員也越來越多,但是能夠堅持超過半年以上的連4%都不到。原因很簡單:不賺錢。”一位微商界資深人士說。
“微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不用花很多錢和時間,也不用絞盡腦汁想點子,就可以把自己用過還不錯的產品賣給周圍的人,順便賺點零花錢。”這是很多大學生微商創業的初衷,也是一些商家盯準校園市場吸引大學生參與的“賣點”。然而一不小心,大學生就有可能踏入陷阱,賺不到錢,還可能多交“學費”。
高質量微創業要找到需求的痛點
從多年前的夜市擺攤、寢室推銷到后來的校園代理、微商,無數的創業成功者從微創業開始,為什么有的賺到了創業的初始資金,而有的要賠上生活費?
李家華在2018年KAB大學生微創業行動啟動儀式上說,大學生微創業有“三低”——低成本、低利潤、低價格,但是要想成功,產品應該有“三高”——高顏值、高品質、高效率。“用高質量的微創業,提供獨特的產品、服務、信息,像針尖一樣扎到市場痛點。”
記者走訪高校發現,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業扶持計劃等不僅青睞具有市場潛力的高新技術,還鐘情于能夠解決某個特定問題、服務某個特定群體或者服務產品具有其他同類不具備的獨特性的服務型創業項目。對比童璽的自媒體和方小麗的微商不難發現,童璽的產品有做出自己特色的空間,而方小麗能夠為周圍人提供的服務毫無獨特之處,賺錢只能從價格差上想辦法,這對于資金微薄的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并不現實。
有理想、有激情、有創意,很重要,很多大學生苦于無資金、無技術、無人脈而無法邁出創業第一步。對于創業,首先就是要找到市場和需要的痛點,再去解決其他問題。處于以上三有三無的現狀,大學生微創業是個不錯的選擇,投資少,投資微小、見效快、可批量復制或拓展,主要以網絡為平臺為載體與實際實體的結合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