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每年就業需求都占據全國新增就業崗位的一半以上,2018年畢業生達到820萬人,同比增加25萬人。近年來隨著畢業人數的增多,大學生就業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慢就業趨勢更加明顯
未就業人群構成方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準備讀研和留學,而正在找工作的人群逐年減少,同時慢就業趨勢明顯。2018屆本科畢業生準備升學的比例已超過正在找工作的比例,成為未就業人群的首要構成。
慢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既不馬上就業也不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多種形式,慢慢規劃自己今后職業發展方向的現象。
要警惕一些高校畢業生因為長期找不到理想就業崗位,從慢就業變為‘懶就業’,甚至不就業。因此,要在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中注重發展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適應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同時,引導高校畢業生合理確定就業預期,通過多種政策手段鼓勵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小微企業、中西部地區就業。在慢就業階段,要加快完善我國相關勞動法律法規,適應新經濟下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增加的發展要求。
中西部就業比例上升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畢業生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逐漸上升,中西部地區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不斷增強。
行業需求是促使畢業生流動的重要拉力。從本科畢業生在不同地區就業的行業變化差異來看,在東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以往就業量較大的建筑業、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均有所減弱,畢業生就業比例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在中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就業于教育業、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的比例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在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就業于教育業、建筑業、政府及公共管理的比例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
可見,隨著中西部地區發展活力的逐漸釋放,畢業生的就業下沉到中西部,下沉到二、三線城市。這將持續推動中國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
人工智能創造更多機遇
人工智能是否會導致一些崗位消失,是近年來業界爭議的話題。麥可思數據顯示,隨著人工智能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畢業生的就業與發展迎來了更多新的機遇和選擇。
隨著智能技術在制造、金融、零售等領域的深入應用,畢業生在部分傳統行業擁有了更多新的崗位選擇。從本科畢業生就業數量較大的行業來看,在制造業、金融業以及零售商業就業的人群,從事“互聯網開發及應用”與“計算機與數據處理”類職業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可見,智能制造、新金融、新零售的發展拓寬了畢業生在相關行業的就業空間。隨著產業智能化升級的推進,各行業中與信息、智能相關崗位對畢業生的需求可能進一步擴大。
此外,隨著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人工智能領域也將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的熱點之一。數據顯示,以人工智能為重要分支之一的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均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
如今新經濟蓬勃發展,各類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式、就業理念及就業區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眼下金三銀四時節,正是大學生求職高峰期,小編在此祝2019屆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