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創造”將逐漸突出,社會必然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
現在社會職業結構和就業市場變化很快,而大學的師資力量結構、課程設置結構和教材內容,都是相對穩定的,這二者之間存在矛盾。教育不能無視現實的變化,大學教育更要有前瞻性,適應現實和將來變化的需要。
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產生深刻影響,危機也孕育著新的機會。在振興經濟的同時,要把振興就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非常時期有非常之舉,實施大規模的就業振興計劃。
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這方面需要廣開渠道。比如可以設想實施大規模的社區服務志愿活動。我國目前有60多萬個以行政村為單位的農村社區,8萬多個以居委會為單位的城鎮社區,專業化的社區工作需要有相當文化水平的人去從事。如果能夠動員暫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工作,同時給予他們恰當的生活待遇,應該是利國利民利己的。當然,這還要有配套的措施跟進與完善。
這給我們的啟示有兩方面:一是國家要堅定不移地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不斷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教育體系也要根據市場變化不斷創新和調整,注意為就業服務。每個家庭為子女進行人力資本的投入,自然期望有比較好的收益,教育不能無視這種預期。二是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時候,要注意就業的需求。因為很多發達國家出現勞動力短缺,所以轉變發展方式是用技術和資本替代勞動,而我們在很長一個階段還不可能有技術和資本的比較優勢,優勢還是在勞動力上。只不過過去這個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低,隨著工資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要把這種優勢更多地體現在勞動力素質上,要通過勞動力從成本到素質的轉變來保持勞動力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