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始了,不管是以工補學,還是獲取接觸社會、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學生們利用
暑假兼職打工的愿望都十分強烈。然而由于涉世未深,自身警惕性不夠,導致學生上當受騙的事件頻頻發生。
那在我們身邊都有哪些常見的兼職詐騙陷阱呢?該如何小心提防?前方騙局套路出沒,請睜大雙眼!
【騙取中介費】
一些黑中介抓住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同時找工作掙錢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額中介費后,卻不履行承諾,不及時為大學生找到合適工作。更有一些中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騙取一定中介費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應對措施:大學生打工找單位,最好咨詢學校的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或者由學校負責聯系用工單位。如果必須自己尋找,也要事前先核實中介機構的信用狀況,要求中介機構明確其服務的期限、價款及違約責任等,簽訂書面合同。
【強行收取押金、抵押物】
一些用人單位會要求學生收取抵押金,或身份證、學生證作為抵押物,承諾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交錢之后又以各種借口為由讓學生等消息,并且拒絕返還押金,也有公司在快要付工資時找種種理由故意克扣工資,甚至以扣留身份證、學生證相要挾,拒付薪金,此類押金還包括資料費、登記費、服裝費和培訓費等。
應對措施:如被用人單位扣押保證金,可以到當地的勞動監察大隊舉報,也可以到當地的人民法院起訴。
關于保證金、保密金等,我國《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不得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用人單位以各種名義向兼職人員收取“保證金”本身系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
【以銷售之名行傳銷之實】
傳銷是目前大學生打工中經常遭遇的陷阱,一般是以做銷售的名義誘騙大學生去工作,然后公司強制讓學生購買公司一定數量的產品,并且對學生們進行洗腦,再讓學生去說服自己的親友、同學和朋友購買公司產品,一些防患意識薄弱的同學很快加入傳銷群體,而且在高回扣的誘餌下,甚至去欺騙自己的同學、朋友。
應對措施:事先查詢該公司的資質,且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發現了傳銷行為,或已經是傳銷活動的受害者,應積極收集有關線索信息,包括傳銷活動的詳細地點、傳銷人員的住所、傳銷方式、宣傳材料等,并盡快舉報。
【“培訓貸”貓膩】
很多培訓機構以招聘為名,誘導求職者交錢培訓,而求職者接受培訓以后,卻根本不會提供長期穩定的靠譜工作。
更有甚者,以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兼職的名義,讓大家參加所謂的兼職面試,其實是精心設計的網絡貸款騙局——告知求職者可以通過參加企業組織的培訓、獲得該企業的某些高薪崗位,而培訓費用由求職者通過個人貸款形式支付。一旦求職者要求企業退款或者拒絕辦理所謂的分期付款時,往往會被企業以種種理由拒絕退款,或被企業變相要求還清分期付款的金額。
應對措施:天上不會掉“餡餅”,“高薪”工作也可能暗藏風險。求職者務必提高防范意識,堅定自我認知,不要因對方的否定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被高薪所誘惑,更不要輕信所謂的提高個人能力而并無任何實質內容的“培訓”。即使需要參加培訓,也要選擇正規機構。如發現被騙“校園貸”“網絡貸”等請立即選擇報警。
【勞動合同漏洞】
許多用人單位以時間短為由拒與學生簽訂合同,沒有合同,學生的合法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同時,在合同條款之中,有的用人單位可能耍花招,例如營業執照上寫的是A公司,協議書上寫的卻是B公司。還有一些必要的條款有漏洞或缺失。
應對措施:一定要跟用人單位簽訂兼職或實習協議,書面約定工資多少、何時發放等,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時發生意外傷害的處理辦法。協議的各項條款都要仔細看清楚,最好請老師、家長和法律人士參考。
【網絡“刷單”騙局】
詐騙分子在各類社交網站、QQ群、微信群內發布各種高傭金的兼職招聘信息,吸引學生應聘。一旦有人上鉤,騙子就告知兼職內容是網上購物代刷單,稱任務完成后全額返還本金,每單還可抽取5%的傭金。其實,等受害人連續為其拍下支付大額“訂單”之后,騙子就會卷款而逃。
現在,在“刷單返利”基礎上,還延伸出“病毒釣魚,盜刷錢財”的詐騙手法。
應對措施:刷單是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商家通過刷單提高自己信譽的行為,觸犯了《反不正當交易競爭法》,所以學生不應該越過這條法律的紅線,并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如果想要兼職的話應選擇正規的機構、企業,不要相信簡單操作即可日進斗金的謊話。
【暑期兼職請牢記以下提醒】
1.兼職信息來源要可靠;
2.兼職地方要合法正規;
3.防范之心一定要有;
4.學會簽書面勞動合同;
5.牢記勞動爭議仲裁時效60天;
6.學會法律救濟,民法、勞同法不要忘;
7.注意保留一切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關系的證據,保留工資單、工作服、上班卡證據。一旦出現糾紛可提供維權人證和物證;
8.注意傳銷陷阱。傳銷陷阱無處不在,切不可掉以輕心;
9.兼職時要保證自己生活的基本保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騙子總是有各種花招來騙取學生的信任和錢財,但是只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敢于維權,就可以見招拆招了。
最后,提醒大家,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旦出現意外,千萬不要莽撞行事,要學會冷靜處理,運用正確的途徑解決問題,包括向政府部門、老師求助,必要的時候可以向尋求法律援助,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