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看到
兼職信息去做“充場會員”的,然而最終通過一個叫美分期的貸款平臺在一家名為名流·匯的美容會所辦理了3萬元的貸款。介紹者承諾每月2700元的還款不用她們管,而最初,每當到了還款日她們確實會先收到一筆2700元的匯款。然而在過了兩個多月后,當美分期打來催款電話,她們發現名流·匯的大門已經關閉,介紹者也失聯……
一個催款電話攪亂正常生活
11月15日,剛剛下課的女大學生小李接到了一個北京來電,對方自稱是美分期平臺的工作人員,告知她已經逾期兩月沒有按時償還貸款,如果不及時還款會產生逾期費并影響征信。
美分期、貸款,這樣的字眼兒最初讓小李頗感意外,而當聽到“名流·匯”3個字后,她又恍然大悟,“我被騙了!”
當晚同樣接到美分期工作人員來電的,還有包括小王在內的同校其他5名學生,而她們都是和小李一樣,是看到一則兼職信息,前往名流·匯做兼職的。突如其來的電話徹底攪亂了她們的正常生活,當晚她們從金普新區趕到市內,當站在名流·匯門前時,卻發現這里大門緊閉,這些女大學生報警求助。
兼職信息把大學生引入美容院
事件拉回到2017年暑假,大二在讀的小李沒有回朝陽老家,為了獲得更多的打工兼職機會,她加入了不少兼職群。一天群里招聘“充場會員”,按照簡介,其工作內容是“商家開新店前期拓展新會員,過來充當會員”,工資標準是每天100-200元,工資日結。
按照兼職信息中留的聯系方式,小李等人加了對方(金某)的微信。雙方的對話顯示,金某稱:“不用做項目,不用任何消費,只是為了拓展會員。”小李說,按她們的理解,就是去幫新開業的店充個人數,幫助業務員賺個人頭費。
金某提示,去時需要攜帶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對此他的解釋是“美容院用身份證來核對人員”、“銀行卡是用來結算工資的”。
按照約定,9月2日,小李和室友小侯在位于港灣廣場附近的名流·匯美容會所見到了金某,然而面談后她們發現情況全變了。
兼職“充場會員”卻辦了美容分期貸款
按照小李向記者的描述,當時金某稱,有北京的公司向美容會所進行投資,要考察會所的會員數量和消費能力。為了達到一定的會員數量,會所需要增加一些會員名額,需要小李等人辦理一張卡,每月美容會所會打一筆錢進去而后再劃走。
小李告訴記者,在按照要求辦理了一張新的銀行卡后,對方又要求她們本人手持身份證和工資卡拍照,對方的說法是:“按照我們的流程,得核對信息確實是真的。”
采訪中小李表示,在拍照過程中,她和室友的手機被金某拿了過去,隨后被領到了美容會所的地下室。按照小李等人的說法,在這個過程中,金某一直和她們聊天,也一直在擺弄她們的手機。
在這里,小李和室友簽了不少字,簽字的文件有《購卡協議》、《代償協議》、《顧客護理方案執行表》等。“當時根本沒看清是什么,他讓在哪里簽就在哪里簽。”小李說,而事后她們意識到所有簽字加起來,事實上構成了一個真實的美容消費貸款鏈條。
22個女大學生組團維權
另外,小李告訴記者,在簽完字后她們還接到一個電話,回答了諸如在哪工作,工資多少等問題,而“答案都是金某事先準備好的”。
在辦理完畢后,小李等人獲得了200元的工資。直到2個多月后的11月15日,當接到美分期的催款電話,小李和同學才意識到她們的銀行卡中并沒有按時收到美容會所的劃款,她們成了3萬元分期貸款的責任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同樣被“套路”的目前有22個人,她們大都是在校女大學生,通過組建維權群交流信息,記者發現她們的經歷和小李的一致。
辦理人員曾“安慰”女大學生
采訪中這些女大學生通過相關信息向記者證實,3萬元貸款流向了名流·匯的賬戶,而她們從辦理完后從未在名流·匯接受過美容服務。
接到催款電話后,眾人首先聯系了金某。金某的語音回復表示,事情發生得突然,他得查一查。另外他安慰眾人,這是名流·匯和美分期兩家公司的事兒,“和你沒關系”。同時金某在語音中叮囑,若美分期再來電,可表示前面還的錢已經做美容了,后期的名流·匯不再提供服務(所以沒還款),“一定不能說是為了工作”。
對于金某的這種安慰,眾人并未消除擔心,“用我們的信息辦理的貸款,還錢得找到我們頭上,怎么會跟我們沒關系呢?”
只是后來,金某失聯了,兩個微信號均不回復,多個電話號碼不接聽。
停車場保安:經常有人來這里要錢
11月20日,根據眾人所掌握的金某的聯系方式,記者挨個進行聯系,5個電話號碼中3個處于關機狀態,1個無法接通,另1個表示“打錯了”。
同日,記者也來到了位于勤儉街的名流·匯美容會所,發現大門緊閉,而且門上張貼著中山區人民法院有關房屋租賃糾紛的公告,落款時間為2017年8月23日。還有一則中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的《勞動保障監察調查詢問通知書》,落款時間為2017年10月26日。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顯示,大連名流·匯美容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7日。記者實地采訪附近停車場保安時,其表示名流·匯已經關門兩月有余,“你也是來要錢的吧?經常有人來,來的人沒有別的事兒。”
延伸調查
“校園貸”后“美容貸”又瞄上大學生
“我們懷疑自己掉進了‘美容貸’騙局。”這是采訪中22個女大學生的共識。記者通過搜索發現,繼“校園貸”后,大學生遭遇“美容貸”騙局的案例近期不時被媒體曝光。以目前曝光的案件來說,這些大學生竟然都把手機交給黑中介或黑導醫操作,完全按對方的意思填表、簽字、做電子簽名,整個過程中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簽訂一份借貸合同,也完全不知道自己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調查中記者發現,目前從事醫美分期的貸款平臺有很多,除了美分期,比較有名的還有么么貸、星計劃、快分期、即分期、馬上消費、51人品、麥芽分期、百度有錢花、易日升、壹分期、易美健、小牛分期、愛美貸等十多家。而國內大大小小的整形美容機構通過與美容貸款平臺合作,大都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貸款業務,已經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醫美分期產業鏈。但部分急功近利的醫美機構和分期平臺內控不嚴,再加上一些黑中介不擇手段地鉆漏洞,挖空心思騙人,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就成為最容易上鉤的“獵物”。
在被曝光的案例中,有的受害者與小李的經歷類似,整個過程稀里糊涂;有的則本身沒有美容需求,只是借此想獲取貸款,結果在中介的蠱惑下辦理了貸款,被中介抽成高達60%。業內人士指出,涉及醫療美容分期業務的正規貸款平臺與央行征信系統掛鉤,一旦消費者違約,征信將受影響。
事發后,小李等人已經陸續報警,目前警方已經受理此案。
律師說法
想證明合同虛假需要大費周折
對于這起事件,遼寧碧海律師事務所律師牟飛認為:充場,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種自然產物,是大學生常見的兼職活動,是一種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正當的行為。大學生作為已滿18周歲的成年人,簽訂這樣的合同,有完全的自主權,不需要父母同意。學生們如果想證明這份合同的虛假性,則需要大費周折。某些機構和個人也恰恰是利用了大學生 “急于賺點小錢,又不用付出太多”的心理,同時不懂“書面合同”法律風險的弱點,因而誘騙很多大學生成為其會員。
因此,牟飛提醒大學生們注意:兼職工作參加社會實踐本是好事,但是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保持警惕,不要輕易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身份證等證件,不要隨意在合同文書上簽字,以防被騙。對于此事,建議同學們要積極搜尋、保留證據,積極配合警方的調查。如果掌握了相關的證據,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
相關鏈接
深圳曾破獲類似詐騙案
深圳南山警方曾成功破獲一起美容貸款詐騙案,機構竟然聯合中介騙取100多個客戶美容貸款。據辦案警官介紹,中介在朋友圈大肆招攬客戶,打著“免費美容還送錢”的招牌。許多愛美的女士于是遞交自己的身份信息貸款美容,一般2000-3000元的美容項目,他們操作貸款3萬元左右,這些客戶申請貸款時除了身份信息,其他工作單位、地址等信息嚴重不實。另外,中介游說她們參加申請貸款業務時,承諾給20%-30%的貸款金,也就是“做美容還送錢”。有些需要她們交付第一個月的貸款分期,多數客戶只付第一個月或第二個月的貸款分期,之后便逃之夭夭。
因該網絡科技公司為民辦公司,貸款人的信息也未能加入征信系統,中介和美容機構以此鉆空子。他們每申請一個客戶的醫美貸款,就按55%和45%的比例提成,有的中介需要支付客戶的某些吃住費用和貸款分期費用,也有最高60%提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