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借著寒假的時光,我獨自一人從北京出發,途經廈門、金門,到臺灣旅行,2月份的春節是在臺灣度過的。春節之后,我經香港返回北京。現在大半年過去了,旅臺感受依然深刻。其中最大的感受之一是,除了政治話題,兩岸交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臺灣有許多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
在臺灣除了看到了許多美麗的景色,社會有序是我對臺灣最欣賞之處。說到社會有序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觀察臺灣人過馬路。因為在中國大陸對任何年齡段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中,過馬路看紅綠燈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在臺灣,絕大多數的過馬路的行人都按紅綠燈走斑馬線,主動遵守規章秩序。
作為一個學習文史哲的文科生,對于大陸和臺灣,我有著很特殊的情結。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中小學教學的必修課。品味這首詩使很多學生對臺灣充滿了好奇。然而,由于政治的原因,很多年來,去臺灣轉轉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是今天,在兩岸民間可以互相交流的情況下,辦理赴臺旅游手續依舊繁瑣。赴臺證、入臺證,以旅游為目的辦理這兩個證件至少需要三個禮拜的時間,而且還需要大量的證明材料。希望有一日,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不再像今天這樣麻煩。
雖然兩岸之間的政治關系還有許多障礙,但是經濟交流卻實在是不少了。我在北京的超市里,經常可以看見來自臺灣的物品。而在臺灣的便利店中,也有大陸的痕跡。我想,政治雖然是無孔不入的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但是排除政治話題,兩岸交流還有很大的空間。很多大陸學子,很希望能去臺灣進行進一步的深造,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成行;很多大陸的文化團體,想去臺灣進行文化上的傳播,也被一一阻止。我想,如果說臺灣懼怕大陸的文化團體來臺灣宣傳“紅色文化”的話,對于那些想求學的學子有什么可懼怕的呢?臺灣是不是缺乏文化上的自信呢?
說到求學,臺灣有很多大陸值得學習的地方。首先是文明素質,臺灣,別的我不敢說,我去的那些地方,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那里的人們是很講文明禮貌的,我很難分清楚城里人和鄉下人在文明上的區別。大陸卻不然。大陸的城里人和鄉下人是兩類人。城里人有城里人的文明守則,鄉下人有鄉下人的文明守則。當鄉下人入城的時候,就會與城里人有著巨大的行為禮儀上的矛盾。現在大陸的各級政府都在提現代化。我想,現代化必然意味著人的現代化。無論是城里人也好,還是鄉下人也好,都應該遵循共同的現代化的文明守則。當然,這種文明守則可以是西方的,也可以是東方的,亦可以是中西結合的。我希望,政府能夠履行它的職責,辦好教育,使社會中不同文明守則得到統一。
從臺灣回京的時候,我繞道香港。從香港回大陸時,羅湖過關深刻感受到有很多需要而且不難改進的地方。
總而言之,我希望兩岸三地之間,民間交流更加的容易;兩岸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不要讓政治阻礙了兩岸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