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二女生。在我文靜的外表里面,有著不堪的掙扎:過去這一年,我心情一直不好,反復自傷、自殘。
我從小性格內向,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回家后也從不跟父母說。父母在生活上對我照顧有加,但卻從沒了解過我的內心世界。其實,我每次受委屈,都很希望爸媽能夠安慰我,但他們好像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上大學后,因為自己不愛說話,我和舍友的關系不是很好,總是覺得孤單和壓抑,總是默默坐在自習室流淚。
在一次體育課中,我不小心把腳給崴了,同學們很熱心地幫我扶到醫務室進行治療,我突然感到很開心很滿足。從此之后,只要有人在場,我就故意弄傷自己,引起別人關注,從而內心感到愉悅與滿足,漸漸地發展成以“自殘”的方式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專家分析:(仙岳醫院 心理咨詢師 陳志敏)
曉芬有很強烈的壓抑情緒,最主要的問題是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各種需要:生理、安全、尊重、歸屬、自我實現等等,所以從她自殘行為的出發點來看,她渴望被人關心和關注是正常的,但她卻以一種不正當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滿足的需要,才導致了不正常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如果曉芬能夠得到父母的關心,同學朋友的陪伴,老師的關懷,她并不會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表達。
同時,有不開心的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需要用正當的方式去進行表達和發泄,而不只是壓抑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