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它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為紀念這一天,立了“國際不再恐同日”。最近,晚報記者走近了昆明本土高校的大學生同性戀群體,真實探訪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們呼吁社會能更加寬容相待。
講述一:從小覺得跟別人不一樣
談到同性戀的話題,小凱毫無隱諱坦言,他從小就覺得自己好像跟別的同學不太一樣。初中后,接觸到同性戀的概念,暗自將同性戀的標簽往自己身上貼。“我對身邊的女同學一點興趣都沒有,直到現在讀大學了也是一樣,沒辦法改變。”小凱直率地講,他在大學里找到了初戀,是比他高一屆的學長。“但是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很短暫,因為男友是雙戀,經常會去找他的女友,而落寞了我。”他進一步說道,算在一起交往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拖了一年多才真正算分手。“我真的很喜歡他,本以為能和他生活一輩子的。”說道憂傷處,他的聲音開始低沉。
而所有的這些,他只敢讓周邊的同學、朋友知道,對父母卻只字未提,他覺得父母比較傳統,一時半會肯定接受不了。“反正我這輩子不會喜歡上一個女孩,我也不會通過和女性發生關系的方式要小孩。”他不知如何啟齒和父母談這件事,也不知以后會怎樣,他打算先順利畢業,等自己獨立后再說。
小凱稱,周邊同學、朋友對于他的情況褒貶不一,多數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但他個人并不在乎,覺得旁人沒資格評論。他認為大家對同性戀的認識太少了,只希望人們對同性戀群體不要再投以異樣的眼光,給予同等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