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偶然參加公益活動,到后來的迷上義工之路;從沒有任何公益活動經驗的“菜鳥”,到可以組織策劃完整公益項目的“拼命三娘”;從一個讀書學習的普通大學生,到內心堅定關懷重病患兒的“知心姐姐”,20歲的中北大學大三學生王海珍,把自己一年來加入“太原金絲帶兒童服務中心”公益組織的經歷和感受,寫成了日記,通過該公益社的微信公眾號連載了10期。
這個姑娘的初衷本是為了給自己的義工活動經歷做一個記錄,沒想到,從5月23日刊發第一篇日記后,就受到了廣泛關注和稱贊。此后王海珍不定期更新日記內容,每一次都有近千的閱讀和轉發量,還有人在評論點贊之后,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公益組織。
“一年時間讓我成長了很多,如果不是做義工,我很可能還是那個單純的大學生,但現在我知道了自己的目標,要在義工之路上一直走下去!”王海珍說,是那些重病患兒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激勵著她,是在公益之路上同行的伙伴們鼓舞著她,她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16日上午,記者和王海珍聊起了她的公益日記,以及她做公益的那些事。
從迷茫到迷上好多“第一次”給了公益活動
5月23日,在“太原金絲帶兒童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上,出現了一篇名為“愛心義工成長見證”的原創文章,是該公益組織成員王海珍寫的。平生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第一次見到醫院里重病的白血病兒童,第一次了解到有關白血病的相關知識,在這篇文章里,王海珍把自己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的感受和經歷,平實細膩地展現在大家面前。“那是我和太原金絲帶的幾位負責人商量后,發出來的,打算以日記的形式進行連載記錄。”16日,記者和王海珍聊起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小姑娘也有點害羞,她說沒想到自己寫的東西會得到好多人的關注。
記者在“太原金絲帶兒童服務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上搜索到這篇文章,閱讀和點贊數量已經有近千個,不少人還評論她的文章稱贊她的公益之舉。到6月13日,王海珍已經接連上傳了自己寫的10篇公益日記,每一篇都有數百到上千不等的閱讀數。
在文章中,王海珍寫道,“2015年5月28日,三天的活動給我感觸很深,溫情隨處可見,志愿者們都素昧平生,卻因為愛聚在一起。有兩位大哥把頭發剃光,說這叫光頭行動,因為患兒們化療后都掉光了頭發。為了響應,我十幾年來第一次把及腰長發剪成了齊肩短發,要知道我可是視發如命的女生。”
剪發還只是個開始,為了公益活動,暈針的王海珍獻了血,在學校里號召同學們參加活動,和同學們從學校倒兩趟公交車,又打車到醫院陪伴患兒們。在去年國慶節期間到五臺山進行公益宣傳,家就在五臺山腳下都沒有回去看望家人。到西安參加志愿者培訓大會,第一次拋開顧慮走上講臺,做了義工活動公益演講。第一次把自己當成一個組織策劃者,籌備患兒繪畫活動,還到患兒家里和孩子們玩耍。
用王海珍自己的話來說,她一年來加入公益組織,從完全迷茫到如今的入迷,感覺自己再也忘不了那些患兒渴望健康的眼神,她也堅定地在義工之路上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