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姑娘你被自己的情感騙了,你知道嗎?
被自己的感覺欺騙的例子,我們都不陌生,比如著名的白金裙子還是藍黑裙子事件就曾席卷了全球,聽說今年又發展出了球鞋版本。
然而,不管別人怎么分析眼鏡的成像原理,以及背景光的作用,依然會有大把的人依舊堅持自己看到的顏色,而且怎么看也看不出來別的,這也是個有趣的事情了。
那么,你會想到,類似的,你的情感也可能欺騙你嗎?
也就是說,你以為你很愛很愛的時候,可能其實你是恨的;而你感覺很憎惡甚至痛恨的時候,你也可能是愛的。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天方夜譚?
然而,就跟白金裙子其實是藍黑色一樣,它是真實存在的。
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反向形成
有些恨,只是愛而不得的無奈
我們先從一個大部分人都有過的經驗講起。
小時候,每個班上都有些淘氣的男孩,專門喜歡扯女孩頭發,也有些女孩,專門看某些男孩不順眼,一見面就跟烏眼雞似的,恨不得翻個白眼,別看見對方的樣子。
長大后,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什么,因為青春的萌動帶來了荷爾蒙的變化,異性的吸引也常常因此變得難以抗拒。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吸引,因而常常就把它打進了潛意識里的十八層冷宮底下。
但是內在的感受還是在的,吸引的能量還是在的,怎么辦呢?就只好再用相反的東西來給自己洗腦。
這又好像是小孩子明明很想要吃糖,可是家里窮,沒糖吃,就跟自己說我不喜歡吃糖,甜死了膩膩的,有什么好吃的呢?我才不稀罕呢,最后真的就會以為自己不愛吃甜食了,是一個道理。
因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容易表現出這種別扭的狀態。
明明喜歡,非要表現出厭惡,而且是非得欺負對方,自己心里才舒服點似的。
明明心里愛得緊,自己感覺到的卻可能是莫名的憎恨,見到這個人就煩,就討厭得不行不行的。
長大之后,我們常常覺得這個狀態好笑,也不知不覺地以為這種狀況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然而事實上它只是變得更隱蔽了。
如果沒有深入地自我覺察,內心的愛恨或者其他任何情感,不能順暢地被認知,那么,這種情感扭曲的狀態都可能在我們的身上繼續發生。
青春期青春期
舉個例子,小W覺得自己特別討厭父親,非常認同母親,也經常跟著母親一起數落父親的不是,似乎恨不得家里沒有這個人才好。
然而在家排場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她一直圍著父親遠遠地繞圈,想靠近,又不敢。
再深入下去,我們發現,最初她覺得跟父親在一起很踏實,因此很想親近父親,也向往這一種感覺。
然而,她發現父親面對她很無措,似乎總是躲著自己,總是無法真的親近起來。
慢慢地,這種強烈的渴望被隱藏了,她越來越討厭父親,甚至不記得自己曾經欣賞過他了。
而所有的恨,甚至包括對父親的攻擊,都一方面是她愛而不得的泄憤,另一方面也是她因為求正面關注得不到,轉而求負面關注的迂回。
所以說,看起來她那么恨父親,似乎能夠理解父親做的錯事都罄竹難書了,然而在潛意識深處,其實她始終也只是渴望與父親連接,得到父親的愛罷了。
類似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常見。
比如伴侶一方主動提出分手之后,另一方面可能表現得更加決絕,甚至提起那個人那件事只是恨得牙癢癢,這也是一種明顯的反向形成。
而當這個反向形成被看見的時候,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才能被正視。
而正視之后,順暢地流動才可能發生。
內心的渴望內心的渴望
有些愛,只是掩蓋不滿的華麗外衣
恨,是愛而不得的不得已表達。這似乎比較好理解,但是你知道嗎?
你以為的愛,也可能并不是真的,而只是掩蓋內心真正感覺的一件華麗的外套,看起來美,可惜卻既不能防寒保暖,也一碰就碎。
舉個例子:小A一直覺得丈夫不夠關注自己,因而痛苦不堪。
她甚至覺得自己在愛情里已經低到了塵埃里去,是沒有自我的,為此也感覺非常自卑。
她說,“沒結婚的時候對我那么好,現在這樣,一定是沒那么愛我了。我都被他打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了”。
她也總是抓著個機會就要拉著丈夫問,“你到底愛不愛我?”
看起來,小A是在感情里很沒有安全感吧?而且她應該非常在乎她老公,很愛對方對吧?
她老公也這么想的,而且還被她抓取的能量搞得筋疲力盡,很想逃離。可是這是真的嗎?
深入到內在,我們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最初,小A是被老公的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的攻勢拿下的,然而在內心深處,她卻始終都對老公欣賞不起來。
他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也不是她心儀的對象,甚至他的很多言行舉止在她看來都很糟糕,非常不喜歡。
可是怎么辦呢?
已經糊里糊涂在一起了,也領了結婚證了,小A又無法面對離婚帶來的巨大恐懼,因而所有對老公的不滿都被這個恐懼壓下去了。
她必須要把自己根本不喜歡對方,不愛對方的事實壓下去,這時候反向形成就發生了,她表現出了對老公異乎尋常地在乎,似乎愛對方愛得不得了的樣子。
所以,看起來是小A在不斷追問丈夫“你愛不愛我”,事實上,卻是小A的內心在自問“我愛不愛你”,因為自己的內心從來就不確定真的喜歡對方,愛對方。
所以這種不踏實不穩定,沒法平穩生活的感覺就始終如影隨形。
只是它無法被直接表達,而是又從反面照了一次鏡子。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小W對母親的愛,也是如此。
其實她非常厭惡母親的控制,也討厭母親總是看不起父親的嘴臉,可是“我怎么能恨自己媽媽呢?”,“恨媽媽,我會死的”,這個孩子自問也自責著。
于是,這個念頭又被扔到了十八層地獄里,相反地她逼迫自己服從母親,表達出了對母親無比忠誠的樣子。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演員,而且是天才演員,以至于我們可以演到忘記了自己在演。
天生的演員天生的演員
最后,愛恨癡纏自然也就揪成了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反向形成何時出現?
只要你的潛意識判定真實的情感是危險的,反向形成就有了出現的契機。
愛恨,是我們感受最激烈的情感。然而,反向形成卻不止會反應在這些激烈的情感上,事實上,在任何情感層面,它都可能存在。
舉個例子,Q先生一直覺得自己最尊敬的人就是自己的一位老師,因為他的嚴厲,自己才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才有了后來的種種成功的際遇。
這個故事,在很多場合都曾經被他無數次的講到,而且每每提及都熱淚盈眶。
而且Q先生也確實每年返鄉都絕不會忘了去探望這位恩師,而且都必須要備上大禮。
如此看來,這真的應該算是一段佳話了,Q也確實對這位老師有著深厚的感情。
然而,深入潛意識,又是怎樣的場景呢?小Q反復的表達的感恩背后,真實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一雙無所不在地盯著自己的眼睛,時刻在注視著自己,因而自己不能有一步踏錯,總是要戰戰兢兢的做好所有的事情。
而另一個自己,則隱藏在潛意識更深處,充滿了無助無力,他坐在角落里,縮在墻角,低著頭,趴在自己的膝蓋上。
他小聲地說:“我討厭你,我討厭這一切,我討厭被盯著被要求。。。。。。”。
而Q先生所有的感恩和敬意,都只是無奈下的反向表達。
因為他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所有人都說老師對他特別好,他也知道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自己也只能跟著父母種地。
而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必須配合老師,無論心里多么難受,他都只能告訴自己,他是感激老師的,他非常愛這位老師。
這樣的案例,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有些人會非常講規矩懂禮貌,克己復禮,甚至表現得讓人覺得有些刻板了。
那他們常常就可能是在壓抑那個叛逆的自己,所以反向形成的那種禮貌會讓人覺得不自然不舒服。
再比如,有些人會跟異性稍微接觸一下,甚至正常握個手聊個天,都感覺別扭和不自在,她們有時候會說,“自己特別保守,太傳統,不愿意接觸異性”。
然而事實上,這也常常是性壓抑后反向形成的表達。
那些最刻板地遵守規則的人,常常可能是最渴望打破規則越界的人。
同樣,那些傳統保守得不像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常常也可能是最渴望性能量能夠自由舒展的人。
我們的內心就是這么有趣,你怕的,往往就是你愛的;而你愛的,卻不見得真的是你愛的。
你愛的不見得真的是你愛的你愛的不見得真的是你愛的
如何面對反向形成?
基于上面的舉例,可能有些朋友會誤解,反向形成是不是就是壞的。
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反向形成的心理,本身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起作用的表現。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的潛意識判定只有這種方式能夠最好地保護自己。
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也確實是如此。
比如,一個寄人籬下的孩子按理說很可能會產生林黛玉那種孤苦無依的感覺。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小孩也很可能發展出隨和容易相處為他人考慮等等討喜的性格。
這也是一種反向形成,潛意識判斷內心的孤苦無依不能帶給自己好處,害怕被拋棄的愛的恐懼也可能讓自己死掉。
于是就反向形成,讓自己特別打開,對所有人都很好,就為了得到更多的溫暖、愛和生存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反向形成確實起到了保護我們的作用,也可以說有某種程度的正向作用。
而反向形成的不利之處,更多是在于當時過境遷之后,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自我保護了。
然而潛意識卻還在當初的模式慣性里,不肯變通,以至于造成了后續的種種問題。
所以說,人類生活是宇宙的一部分,它也到處都充滿了相對論。
愛恨都在一念間,正負也在來回變換。
而要想讓反向形成為我們所用,而不是在回避真實感受的虛假里越陷越深直至崩潰,正視自己的感覺,就是唯一的路徑。
你知道,感覺不是危險的,它也不需要跟后面可能發生的種種結果劃等號。
就像你可以如實地看見,被老師那么嚴厲的管教,自己感覺很壓抑,很不舒服,同時依然知道把握機會好好學習,對自己有好處,依然做出這個選擇。
所以說,感覺不等于結果,感覺也沒有對錯,它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而你可以允許你的任何感受,但不必被它所左右你的選擇。
相反,但你允許和接納它的時候,你也可以疏導它,走向你想要的方向。
走向你想要的方向走向你想要的方向
永遠記得,你才是那個真正的主人,你也就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了。
時間:2021-12-04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