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一個看似輕松的群體,事實上他們中也有很多人在承受著巨大壓力,在考試、社交、感情、生活、就業等多重壓力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5月25日“大學生心理健康日”,記者來到山東省戴莊醫院采訪,醫院心理科專家表示,大二是學生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間,從目前接待的患者匯總來看,情感問題最多見,占所有來訪問題的35%左右,包含親情、友情和愛情。
平時寧愿無所事事也不愛看書,大一學生易厭學
“起初是因為遲到偶爾逃課,后來看老師也沒發現,到最后是能逃的課都逃了”、“各種同學聚餐,好像把爸媽給的生活費大部分都用在了吃上面,現在一個學期快過去了,錢花了不少,人也長胖了許多”、“在自習室呆不過兩小時,課堂上從未記過筆記,成績線總是在及格線的邊緣徘徊”……記者日前采訪發現,大學生尤其是大一生中,比較容易有厭學情緒,而這種現象,記者也在山東省戴莊醫院臨床心理科的曹中昌醫生處得到驗證。
他最近接診了一位大一的男同學,他頭發凌亂,不修邊幅,很頹廢,不久前從學校辦理了休學。一旁陪診的家長心疼地告訴曹中昌醫生,曾經的寶貝兒子活潑、陽光、開朗,學習成績優秀,特別討人喜歡。可進入大學以后,兒子就跟換了個人一般,原先的生活規律全部打亂,晚睡晚起,開始瘋玩,經常折騰到深更半夜,之后還要吃夜宵。“在我們的臨床心理科門診,因為厭學而來咨詢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歷經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終于進入大學這個傳說中“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空間,于是,那些平時就自制力較弱的學生一下子迷失方向。他們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自己主動來的,另一類就是家長陪著來的。”曹中昌說。一般自己來的學生,他們在中學時的學習成績相對較好,以成績的提升、考上好的大學為目標。可進入大學以后,大人對他們的學習不再提要求,而他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該干點什么。往往是等讀完大一,大學生活的新鮮勁過去,又看到自己的成績下滑厲害,然后就對自己的狀況感到緊張、擔心。至于那些需要家長陪同就診的學生,問題就更加嚴重了,他們上了大學以后,似乎沒有了任何約束,直接將學習拋至九霄云外,天天就知道玩,成績直線下滑,到了學期結束,幾乎門門都掛紅燈。家長沒辦法才求助心理醫生。
獨生子女居多,人際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
“我的孩子在上大學,這些年,大學生活的變化真是讓我吃驚。”金鄉的田先生告訴記者,女兒剛上大學那會兒,他們一家人對女兒的大學生活都充滿向往。但沒想到,一年下來,女兒的大學生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愉快。“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常的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女兒比較內向,最近還跟宿舍的一個小女孩鬧矛盾,以前影形不離的倆人現在也不說話。”田先生說,由于是獨生子女,他們平時對女兒比較溺愛,或許是這種原因,女兒上大學后,讓田先生和妻子感到壓力很大。如今女兒在大學生活中出現了人際交往的問題,作為家長田先生認為自己有責任……
24歲的周杰是市區某金融公司剛入職的員工,一年前大學畢業。據她回憶,她上大學那會兒,宿舍里共有6個人,有4個姑娘都談戀愛了。“當時對愛情比較沖動,讀大二的時候,我們宿舍就有一位姑娘搬去和大自己一屆的男友住在一起了,但大三那年,她男友考上研究生,去外地讀書,最后,兩人沒能堅持住,還是分手了。”周杰說失戀,給宿舍的這位姑娘帶來很大的打擊,之后的她像變一個人似的,不愛說話,直到畢業都是獨來獨往。
曹中昌告訴記者,這些年,“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雖然在大學校園每年都做得風生水起,但對大多數人仍然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話題。曹中昌向記者透露,從目前坐診接受咨詢的情況看,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大學生活適應問題、學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嬌生慣養的世紀寵兒普遍呈現出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差的狀況。入學后個人生活習慣不同,需要相互磨合,同時要學會接納別人。而升學壓力驟然消失,導致學習動機缺乏、缺乏專業興趣、感到專業前途渺茫,動力不足、目的不明確、成績不理想,考試時就擔心掛科等,也是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情感問題常見,愛情矛盾多發
談到大學生的情感問題,曹中昌提到,由于情感問題反應劇烈,最容易被關注,在他接待的患者匯總中,情感問題最多見,占所有來訪問題的35%左右,包含親情、友情和愛情。其中,愛情問題(包括失戀、單戀、暗戀、無人戀等)占所有情感問題的58%。另外,神經癥是精神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僅次于情感問題,占來訪同學中第二位。“來訪的學生中,有16%的同學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癥,主要表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郁、疑病等,也有重型精神疾病。”
曹中昌還說,因人際交往問題前來咨詢的學生占總咨詢問題的11%,主要包括孤獨和人際障礙,表現為人際關系不良,個體心靈閉鎖。社交恐懼癥易發于青春期,是大學階段較為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
專家解惑
心理問題和入學時間有關系嗎
在曹中昌看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入學時間是有一定關系的。曹中昌說,經過一年的磨合適應期,大學的生活環境不再陌生,新鮮感少了,失落感重了,個性之間的沖突暴露出來。關于未來、關于求職、關于生活、關于感情的一切都成為困惑。困惑和疑問讓他們喪失了信心,有的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言談的大二學生經常會在集體活動中受到冷落,在不經意間挫傷了自尊心。
大一
適應與適應不良的問題多見
大二
問題多發新發現:現在的自由也許就是畢業那一刻的悲哀
大三
戀愛情感問題顯得復雜多變,考研、就業、未來規劃、職業選擇等問題也顯得比較突出
大四
何去何從,考研族和就業族的心理壓力都很大。
大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心理
問題曹中昌說,大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完全可以理解。面臨外界期望與個人價值取向的沖突,一些過于依賴的學生想獨立又不想放棄原有的呵護,都可能會產生心理的劇變。
人的軀體成長在12至15歲迅速發展
心理的成長晚于軀體,大學階段正是心理發展的快速成長期,是趨于成熟的脆弱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談及到如何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曹中昌建議大學生們遇到心理問題,可從三個層面解決。
普通的心理問題
通過同學互助、個人調整、參加集體活動等就能解決。
出現心理障礙
學生本人可參加集體或個體的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并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同時,改變自己的不良意識和傾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邁向自我現實的良好。
心理疾病
必須充分認識其嚴重性,一旦遇到有輕生念頭或出現自殺行為的,一定要到精神科醫生那里解決。不要因為諱疾忌醫而喪失治療時機,以免留下終生的遺憾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