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9月,不少學生和家長都開始為新學期做好準備。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大學生的開學裝備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如果你在挑選開學裝備的時候患上了“選擇困難癥”,那就來看看嘉興的“70后”、“80后”、“90后”大學生開學裝備都有什么吧。
70后姚海峰
1998年入學西南交通大學通信工程專業
“我上大學時全國高校基本上實行了公寓化管理,被褥、日用品都不用自帶。”姚海峰說自己去成都上學,是家里面湊錢買了機票,讓他第一次坐飛機。身上帶的東西不多,唯一可以和家里聯系的就是一張IC電話卡。
“當時電子產品很少見,頂多就BP機、膠卷相機、錄音機,幾盤磁帶放在錄音機里倒來倒去聽了無數遍。”在姚海峰的印象里,哪個同學一有什么新鮮玩意,大家都會好奇地圍著輪流玩。
由于專業的關系,姚海峰在入學不久就在成都買了一臺清華同方牌的臺式電腦。1998年,買一臺電腦還是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在姚海峰所在的專業,4個人的寢室,一般至少會有2臺電腦。他清楚地記得,那臺電腦花了8000多元。
那時候的網絡還沒有現在這樣普及,雖然寢室里有了電腦,但是要上網還得要去學校的公共機房。“當時清華大學有他們自己的BBS叫‘水木清華’,我們西南交大也有一個BBS叫‘錦城驛站’。我們在BBS上面基本上都是交流學習上的問題,學校的一些通知也會在BBS上發布。那會兒的網絡比現在好玩多了,現在可以玩的雖然很多,但是很無聊。”姚海峰說。
姚海峰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西南交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占地面積很大,寢室和教室相距很遠。所以,有很多同學也會在開學的時候買一輛自行車,方便上課下課。
80后董加程
2004年入學浙江理工大學廣告學專業
2004年9月,只帶了衣服鞋子,董加程就只身一人從嘉興到杭州念書了。
“行李很簡單,生活用品可以到學校再買,所以到學校后馬上在附近的銀行辦了張銀行卡。”相比起如今對電子數碼產品的依賴,董加程說那時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自己當初使用的是諾基亞3100,“其實手機既可以當成通訊設備,也可以聽歌娛樂,同學們大多數也是這樣的,不過也有一些同學買了MP3,但其實那功能手機也有。”
董加程告訴記者,因為開學時買的一臺卡片相機,一下子成為了班級里的“紅人”。因為一直以來都在學美術,所以董加程對攝影也有相當大的興趣。開學的時候,正好流行卡片相機,于是她就買了一臺。
開學的時候,學校要求上交證件照,但是班級里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帶。因為董加程帶了相機來學校,大家就讓她來拍證件照。就這樣,一群初識未久的大學生,站在教室的白色墻壁前,完成了大學第一張證件照的拍攝。董加程說,因為這件事,自己很快和班級里的同學混熟了。
后來,因為專業的關系,董加程換了更加專業的單反相機。不過那臺讓她一開始就認識了班級里所有同學的卡片相機,現在還保存在儲物柜里。
90后周文穎
2013年入學浙江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編劇與策劃)專業
周文穎在大一開學之前,就在父母的陪同下購買了一臺iPad。周文穎告訴記者,到了學校她發現幾乎每個同學都會有幾件電子設備。“手機、電腦,還有一些學習用品,一買就好幾千塊。”周文穎稱自己的花費在同學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不少同學一開口就跟父母要蘋果三件套,mac電腦、iPad、iPhone這三件加起來就要超過兩萬元了。”
不過,周文穎認為這樣的消費也沒有必要:“除了專業的學習需要用到mac電腦里的一些特有軟件,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就完全可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了。”
有了這些電子設備之后,周文穎發現不僅沒有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便利,反而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依賴電子設備和網絡。在周文穎的寢室,有的同學為了躺在床上看iPad,就買了一個平板電腦支架,看平板電腦就不用手拿著了。“有的時候,她就躺在床上看一整天的電視劇,不點名的課就直接曠掉了。”周文穎說。
類似的情況在上課的時候也會發生。因為學校在教學區都開放了無線網絡,每個同學也都有自己的手機,遇上不感興趣的課程,往往就是玩一節課的手機。
周文穎表示,自己雖然沒有嚴重依賴電子設備,但是在休息的時候,也會花很多時間在網絡上,不是看電視看電影,就是刷微博微信。周文穎認為,目前高校的配備完全可以滿足大學生們學習的需要,大部分的高校都會要求學生大一不帶電腦到學校,原因就在于各種電子設備對大學生來說更多還是娛樂的作用,大學生還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多閱讀、多思考。
記者感言:三代大學生開學裝備的演變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裝備的更新換代也是時代的必然趨勢。不過,許多大學生的攀比心理和家長對孩子的有求必應,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入學裝備消費走高推波助瀾。
當然,每個家庭根據自家實際情況消費,量力而行,把握好消費的出發點,不被攀比之風所綁架,入學采購一些裝備還是正當合理的。其實,高端的裝備并不一定能換來更大的優勢,家長們應該考慮的是孩子的真正需求,這些裝備對學習是否確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