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彧:2005年阜陽紅旗中學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大學畢業后從事設計工作,現居北京。
提起李彧,他的美術老師于同龍言語中透著自豪。也是通過于老師,記者近日有了與李彧再次暢談的機會。
《潁州晚報》2005年8月9日以《他為考上中央美院發愁》為題,報道了李彧困境中求學、考入理想大學的勵志故事,當時引起強烈反響。報道刊出的當天,就有愛心人士上門送去溫暖,解了李彧燃眉之急。
與李彧談起這段經歷時,他毫不避諱地說,資助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貧困學子渡過一個難關,進入校園進而工作,更在于對其價值觀、人生境界有怎樣的影響。我在大學期間就產生了當自己有一定經濟能力時,再去資助他人的想法。
李彧認為資助和被資助不僅是相互的關系,而且應是一種可以放射狀傳播的狀態。從一個點放射到其他各點,再由其中的點繼續發射,進而持續下去。這種把仁愛之心傳遞下去的功德,是資助活動中最有意義的。
教了李彧6年美術的于同龍對記者說,李彧近些年多次參與到國宴設計項目,到國外參與過企業的產品展會,如今定居北京,工作、生活得都不錯……
李彧曾通過《潁州晚報》匿名方式資助了兩名學生。之所以匿名,是想弱化資助與被資助的關系,來更多地散發善念,不去對學生造成心理壓力而是潛移默化地幫助或影響他們。李彧感觸道:如果當初我沒有得到資助,或許今天也不會去做這件事。或許正是因為接受過資助,才萌生了這種想法。
近一年,李彧的想法轉變到更多地幫助到小孩子身上,特別是教育資源短缺匱乏的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他還呼吁媒體多關注這些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問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事業中,當然自己也會絕無遲疑地參與其中。
李彧說,永遠忘不了幫助過我的人。于同龍老師、《潁州晚報》的編輯記者當年在烈日酷暑中各處奔走,為我尋求幫助;也忘不了已故的張振中老先生,泉龍賓館董事長胡浩標先生、福彩中心以及眾多無法一一提及的個人和單位。正是接收到你們發出的善念,我才有了再散發出去的善念。
作為福彩助學的首批受益者,李彧接受記者回訪時坦言,十數年來,這個經歷對他來說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