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大學生很多人都喜歡用“迷茫”這個詞。其實邁過了高考這一關的他們應該是很有成就感的勝利者,可是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勝利的果實-畢業證,所以他們對學習的追逐便停下了腳步。大學的老師也不會像高中老師那樣天天盯著他們,時時提醒他們要對自己負責。家長雖然會繼續關心他們,可是這種關心更多的只是在生活上,而不在是學習上。
大學以前,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謂是牽動人心,有一絲一毫的異常都能被察覺到。然而現在被人甩開好遠也渾然不知,就算知道了也是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常常用這三個行為欺騙自己,但是生活卻不會配合他們的欺騙。
1.做出很努力的樣子去坦然接受失敗
如果說高中生的學習有學生需要克服高考心理的目的存在,那么大學生的學習也有學生欺騙老師同學和自己的目的存在。不過對于這種欺騙,老師可以通過學習成績看到欺騙的本質,同學也沒有因為欺騙而導致自己有所得失,所以最終掉進了欺騙陷阱里的人只有學生自己。學生用上課下課,完成作業等表面行為上學習讓自己有一種努力的心理形象。如果學習真的有點滴進步,他們會對這種學習方式持肯定態度,而就算失敗了,他們也能沒有遺憾的坦然接受。
2.失敗了不去找原因,反而安慰自己沒有遇上伯樂
其實現在很多大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在大學校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家對高等教育擴招的結果,所以不是學生的能力比父輩強了,只是自己趕上了好時代和好政策。大學生這個詞用了這么多年,使用人群是多了不少,質量卻也下降了不少。因為人們心里對大學生的地位認知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所以現在的大學生也自然繼承了這種認知。在他們心里有了畢業證就是有了就業的王牌和底氣,全然不管大學的學習過程和意義。即使在社會上一再失敗他們也不會去找原因,反而安慰自己只是沒有遇到伯樂罷了。
3.用一顆安于現狀的心去期待奇跡的發生
在大學里,每年新生興高采烈的入校的時候,都會有畢業生垂頭喪氣的走出校門。所以就業這個難題在學生入校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來人給予了警示,但是因為大學確實是一個很容易讓人迷失的平臺,很多學生都選擇一種最輕松的方式度過大學生活,他們安于現狀,卻對未來充滿了成功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