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南麓,毗鄰清福陵,與南水渾河相望,半森林式校園,銀杏飄飄,鳥語花香,人文氣息濃厚,教學科研條件優越,就是這樣的雅致環境,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沈農學子,與此同時,我們需要銘記校史校訓。
團結:哲學家威廉 詹姆士曾經說過:“如果你能使別人樂意跟你團結,不論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無往不勝。”團結不僅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藝術。團結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當中,要想成為優秀的集體,需要我們誠心面對集體中的每一個人。我們要在他人的贊美中找到自信而不是狂妄自大,學會傾聽而不是妄加評論,學會客觀的看待他人的言論而不是偏袒憎惡。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團結源于信任,且無處不在,團結精神難以估量,是推動時代前進的不竭動力,沈農以此作為校訓,激勵芊芊學子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棟梁之才。
勤奮:勤,勤于生命中每個起點;奮,奮在民族里每個階段。有一位哲人說過:“夢里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他形象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不能躺在夢幻式的理想生活中,更需要大膽努力的去做,在理想中躺著等待新的開始,不僅僅遙遙無期,甚至連已經擁有的也會失去。沒有狂暴的風沙,就沒有壯觀的沙漠,沒有洶涌的波濤,就沒有宏偉的大海,沒有努力的奮斗,就沒有絢爛的人生。不要把事情留給明天,因為明天永遠不會來臨。即便回報微不足道,內心也可以豐富充實。面對挑戰要迎難而上而不是退而避之,隨時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機會來臨可以瞬間抓住。我們都渴望成功,快樂,但成功絕不會眷顧懶惰之人。世界上美麗的東西千千萬萬,卻沒有一樣比年輕更美麗,世界上珍貴的東西數也數不清,卻沒有一樣比青春更為寶貴。以此為校訓,希望學子們可以勤奮努力,不碌碌無為的荒廢四年學習時光,可以親手描繪屬于自己的未來藍圖,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無悔青春。
求實:求實是一種探尋。蘇軾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寫作,談古論今。父子倆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來歷。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到許多說法,但是蘇軾覺得這些說法都牽強附會。機緣巧合,蘇軾送蘇邁到湖邊,順便帶他去石鐘山考察。原來這里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這才是"石鐘"的來歷啊。一般人不肯下這功夫,寧愿到書本里去尋求答案,很難弄明白。求實是一種品格,小仲馬在創作的時候屢屢碰壁。父親大仲馬說在信中附上他的名字,也許會好很多,但是小仲馬對父親說:"我不想站在您的肩膀上撞蘋果,那樣的蘋果不甜"面對一封封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放棄,終于他的《茶花女》以其深切的情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小仲馬的名聲與榮譽是名副其實的。求實是一種負責人的態度,我們耳熟能詳的著作《水滸傳》中有許多打虎的場面,可是作者施耐庵從未見過鮮活的老虎,對老虎的習性,動態,捕食,打斗的情況毫無所知。怎能描繪出老虎的兇猛和英雄打斗的神威呢。于是他親入深山觀察老虎,并向獵戶取經,積累了一手材料,因此他所描寫的打虎情節栩栩如生。深入深山,對讀者負責,正是施耐庵這種求實心理,我們才會讀到精彩的著作。以求實精神激勵當代大學生,求真務實,不能好高騖遠,腳踏實地的去實踐。
創新:創新是收獲成果的主調,創新程度偏低是我國目前亟待正視的問題。究其起因,要害在于立異觀念落伍、創新才能不高、所需人才匱乏、體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較低等決議性因素妨礙發展。觀點是創新的源泉,落后的思維只會阻礙發展,又談何發展?所需人才匱乏,翻新主體力氣單薄,只能是顧此失彼,想增進社會疾速發展談何輕易?創新能力低下、體制不夠完美、科技水平跟不上發展的步調,又如何促進發展呢?社會畢竟是向前發展的,落后就即是挨打。提高創新觀念,在思惟上有新突破。觀念乃創新之本,失去創新的觀念,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政府要看重創新者的個性主意,鼓勵創新者踴躍摸索,輔助攙扶創新事業的發展。廢除舊的傳統的觀念,建立與時俱進的、科學的發展觀念。加大社會宣揚力度,營造一個“創新光彩”的社會氣氛。創造嶄新的事物,打破傳統陳規,在當代大學生中樹立一種新的意識見解,用于創造出另一番天地,開辟另一片風景。
志存高遠,德能日進,古人用一句話,一首詩概括自身的千言萬語,泱泱中華,歷史浩蕩,祖祖輩輩用筆墨書寫長歌,鴻篇巨作,作為校訓的團結勤奮求實創新也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