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簡歷
李樂平,女,漢族,中共黨員,1974年10月生,2003年起從事輔導員工作, 2011年擔任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2009級臨床醫學、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5個班(406名學生)輔導員。
二、獲獎情況
2009年 廣東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三、工作情況
工作中她是嚴謹果斷、雷厲風行的嚴師,生活中她是細心周到、體貼入微的大姐。她把學生稱做“我的孩子們”,學生稱她是“我們的李姐姐”,這就是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輔導員——李樂平。
她帶的學生曾先后獲得國家“自強之星”提名獎、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業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以及榮膺廣東省大學生演講比賽第三名、廣東省優秀團員、廣東省臨床技能大賽金獎、廣州市亞運會志愿者優秀服務團隊等殊榮。她本人被評為學校先進個人、優秀輔導員、先進教學工作者。她結合實際,積極開展學生思想工作研究,成果在《教育與探索研究》、《安徽教育》等雜志上發表。
潤物無聲,用真心獲取信任
每年教師節、春節,李樂平都會給她的小學班主任打電話、發短信,她的心里對這位普通平凡的女性有著深深地敬意,從這位老師身上,她學會了愛,懂得了責任。走上輔導員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她的心里就有一個信念:要做像老師那樣的人,做學生的知心人,讓學生們在愛中成長。近十年的輔導員生涯,她在履行著自己的承諾,她在踐行著自己的職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著學生們。
生活中,她細膩溫和,親切和藹,雖言語不多,但總在用無微不至地關懷讓學生們感受著實實在在的溫暖:天冷時,到每個宿舍去看看孩子們的衣物是否保暖;寒暑假時,提前與學院各科室聯系好兼職崗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勤工助學難題;她能在一個月內認識全體新生,畢業多年的學生一個電話,她還能準確地喊出他的名字……新生軍訓閱兵前夜,一女生突患急腹癥,被校區門診診斷為腸扭轉需立即手術,門診條件無法完成,她當機立斷將學生轉回廣州手術。她一路護送,一路不斷撥打各方電話,從急診室、手術室、住院部到收費室,每一個環節她都進行著細致地安排,救護車一停,學生就被立即送進了急診室。在和家長溝通后,她以學生監護人的身份簽下了手術同意書。當學生家長第二天趕到的時候,孩子已經安全地躺在病房里休息,而她又趕回了閱兵場,家長激動得直說,李老師就是孩子在學校里的親人。
學生們一直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位強直性脊柱炎中期患者,2004年學校轉制時,按規定她完全可以在部隊辦理病退,或到機關單位工作,但她卻選擇了和學生們在一起。學校順德分校區和本部有近一小時的路程,每次往返,對她都是一種煎熬,經常是車到站了她卻無法直起腰來正常行走,有時忙至深夜疲憊地回到家卻又因疼痛難忍而無法入眠。可在疾病面前,她從來沒有退縮,從不曾因身體原因耽擱工作。不能久坐,她就站著與學生聊天、討論、談心,站著指導學生課外活動,等工作結束時腳又邁不開步了。但在學生面前,她的笑容卻永遠是那么開朗、溫暖而又親切。
積極創新,用細心培育幼苗
學生工作千頭萬緒,在完成日常事務管理的基礎上,她從學生的內在特點和自身需要出發,不斷拓展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
新生工作“四個一”:如何讓學生高考一結束,就能了解大學,感受大學生活,避免入校后的無助徘徊,她采用了“四個一”:即“一封信”、“一支隊伍”、“一個網站”、“一項制度”,從高考錄取當日起,便開始了與新生的積極接觸。“一封信”是和錄取通知書一起發出的寫給新生及新生家長的一封信,針對新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提早進行職業規劃等給出建議與指導,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供學生暑期聯系咨詢,并對新生進行生活習慣調查,按照生源地分開、愛好習慣、作息時間相似原則在入校前做好宿舍安排,早一步預防因學生個體差異性造成的宿舍不和諧問題。“一支隊伍”是她從2009年開始,創新性地在新生中招募志愿者,嘗試以新生接新生。新生志愿者提早報到,由老生負責迎接引導、參觀校園、座談培訓,了解了學校概況,掌握新生報到流程和注意事項。在大部隊報到時,他們已經有條不紊地開展接新服務工作了。現在,每年新生入學時,第二臨床醫學院都活躍著一支閃亮的新生志愿者服務隊。這項舉措,不僅鍛煉了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為學生骨干的培養與選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如今,在她的組織下,學院又開通了迎新網站,利用網絡更全面更詳實地介紹大學概況,為同學們的校園生活提供指點和幫助,并邀請專業課老師進行網上答疑,讓新生們對大學不再陌生,對所學專業不再迷惘。“一項制度”是她在全校率先推動實行的學生素質導師和班主任制。即在每個新生班級配備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做班主任,一名成績優良、工作能力突出的學生骨干為新生素質導師,他們與輔導員一起,對新生學業和大學生活進行指導。制度實行以來,受到了新生和專業課教師的普遍歡迎,取到了堅定業專業信念、加強專業學習、促進專業交流、提升班級凝聚力的良好效果。
心理支點輔導法:工作經驗的豐富積累,使她成為學生們的知心朋友,情感上的挫折、學業上的困惑、交友上的迷惘,大家都會想到找她當面傾談、短信求助、網上留言……。而她更多的時候是在讓學生自己去找癥結,自己解開自己的苦。
一次一位家長在電話里哭訴,女兒要求母親辦理離職到大學陪讀,否則就跟家人將冷漠與抗拒進行到底,而這位女生平時是個性格開朗、尊師懂禮的學生骨干。李樂平在積極與家長溝通,了解其成長經歷、分析產生矛盾的癥結的同時,從舍友、好友處對其待人處事的特點有了認識,對她的性格有較清晰的判斷后才找學生進行交流。這位學生后來說:“李老師,我開始以為你也會用大道理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來做我的工作,連反擊的詞都替你準備好了,沒想到你卻讓我給媽媽做份陪讀的日常安排,生活支出明細表,一下子我就懂了媽媽的苦,更沒想到你竟能讓媽媽也明白我內心的困惑,老師您放心,我的任性讓媽媽傷了心,但我會用自己的實際來讓她看到我的長大。”她認為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時,老師自己要先平靜再冷靜,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要為學生尋找到心理支點才能有效開展心理輔導。
幸福目標學習法:醫學生專業課程多、學業壓力大,容易產生緊張甚至厭學情緒,李樂平倡導幸福目標學習法,強調興趣是最好的學習,理論與實際要幸福的結合。2006級康復治療技術是學校首招專業,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根據專業特點,她請來了體院老師上太極課進行體能培訓,邀請專業老師做指導,成立了康復自助小組,同學相互之間進行針灸、推拿等專業技能的實操訓練,并動員其它專業學生協助進行體驗式教學治療,大家學習積極性高漲,在全員合力促進下,同學們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能力不斷加強。他們先后走進社區、走進廣交會現場,為群眾、為中外嘉賓進行康復宣教及康復治療,技術得到了外國友人的高度贊賞。因為專業能力突出,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成績給予了高度認可,這屆康復學生畢業就業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孜孜不倦,用愛心呵護成長
李樂平不僅承擔著學院2009級輔導員工作,還是年級黨支部書記、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人。面對年輕的學生們,輔導員既要是生活中的大姐、學習上的良師,還要成為他們心靈的摯友,在學生眼中,李樂平的角色不斷轉換著:學生患病時,她總會第一時間陪在他們身邊,一束鮮花、一籃水果是她送給每位住院的二臨學生的慰問。她跟學生說,作為醫學生,住院也是一種成長,知道自己有多痛苦,就會去思考如何能減輕病人的痛苦,你們今后每一個環節的耐心細致,都是對病人莫大的安慰與幫助。
而在規章制度、考風考紀等原則性問題的處理上,她是非分明,從不姑息縱容,不會因違紀后的眼淚而動容,她說作為將來的臨床一線醫務工作者,沒有規矩、不守紀律、不明是非是擔當不了救死扶傷的醫者重任的,眼淚換不回生命,紀律不容賤踏。在評功評獎、考研推免、獎助學金發放等問題上,她處事公正、公平、公開,按制度辦事,按原則處理,一切在陽光下進行,從點滴小事中引領學生做正直守信的人。
她積極支持學生們參加課外科研活動,樂而不疲地幫著找指導老師、協調實驗場地,跑項目做課題……她的學生成為了全校首位發表SCI論文的本科生,所帶學生在2011年共獲得了18項廣東省課外科研實驗項目課題,占全校學生總課外科研數的三分之一,創學校歷史最佳成績。
她自嘲自己五音不全,手腳協調性差,但卻經常組織策劃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虛心地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一起籌備,努力把自己磨煉成為行家。連續四年她的學生們捧回了南方醫科大學新春文藝匯演節目的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藝術團和器樂隊成為了學校各類文藝演出的主力軍,學生們都很驕傲地說,我們二臨的文藝演出可以做樣板工程。
學生工作是最辛苦的工作,學生工作又是最幸福的工作,在輔導員這個崗位上,李樂平愿作一盞路燈,用愛去點亮學生們的成才之路,她用愛擁抱每一位學生、激勵學生用愛擁抱未來。她以無言的行動踐行著自己樸素的理想,用勤懇地工作書寫師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