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理想,青春如歌;服務社會,奉獻無悔。”吳青山,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團委書記,2012級本科生輔導員,“五四愛心學校”創始人,先后榮獲校十佳大學生、優秀輔導員、優秀共產黨員,蕪湖市十大平民英雄、愛心助學貢獻獎,安徽省青年五四獎章、優秀青年志愿者,全國百佳大學生、全國“助人為樂好人”等榮譽稱號,2010年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4年獲安徽省“平凡人·中國夢”2013十大人物稱號,其先進事跡曾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人民網、《安徽日報》、安徽電視臺等40余家省級以上媒體累計報道100余篇次。吳青山展現了當代青年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是青年志愿者的優秀代表,堪為青年大學生的學習榜樣。
讓愛心點燃希望之火
“有人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是我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吳青山已經堅持了九年。2004年12月,吳青山創辦全國首個愛心家教組織——五四愛心學校,讓窮孩子享受免費家教。吳青山不僅堅持志愿服務近九年,更帶動44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在愛心支教崗位上盡心盡力、風雨無阻,免費輔導貧困學子3000余人,志愿服務共計20萬多個小時。這九年的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沒有使吳青山停下腳步,正因這樣的堅持不懈的信念,學校越辦越好,曾先后榮獲2004年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跡、2006年安徽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2010年“感動江淮”志愿服務先進集體、2006年蕪湖市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感動師大”十佳事跡等榮譽。
寸草綠青山,“五四愛心學校已經不再是九年前憑著激情運轉的志愿者組織,而是一個能夠傳承下去的愛心平臺。”目前,五四愛心學校已擁有15個教學分校,輔導內容涉及課業輔導、心理健康輔導、美德教育等方面,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從蕪湖發展到了全國各地。“這樣,即便我們離開學校,也不用擔心它的發展。”吳青山著眼更加長遠的未來,打造這個愛心陣地,以信念投身無償助教,溫暖了一方土地。
用堅持鑄就公益之夢
開展受助學生生活及心理狀況調研是吳青山在愛心助學活動中必做的一件事。2010年4月,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他們幫扶的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十分拮據,吳青山便開始在師大校園里倡導發起了“五四愛心基金”,帶領志愿者們收集廢品、整理廢舊書籍等變賣,籌集首筆愛心基金萬余元,全部用于資助貧困學子讀書。目前,愛心基金已成為愛心助學的重要內容,越來越發揮著“雪中送炭”的作用。“我是一個生活在邊遠小山村的孩子,我想讀書,很想,很想!……就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愛心學校的老師給我帶來了學費,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更加努力地學習。”云南騰沖明光鄉小學生麻愛鳳的感謝信,道出了受助者的心聲。
在院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吳青山策劃了“學雷鋒年”活動方案,帶領五四愛心學校的志愿者深入各教學分校,開展“雷鋒故事大家談”、“雷鋒歌曲大家唱”、“雷鋒日記大家讀”、“雷鋒精神大家傳”等系列活動,深入社區“五保”老人家庭,打掃衛生、親情陪護等,在群眾中引起較好反響和廣泛贊譽。堅持把社會實踐作為第三課堂,每年暑期都組建支教團隊并親自帶隊,前往寧國中溪、六安固鎮、阜陽王家壩等地,走進農村,深入社區,支教惠農,默默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2014年五四愛心學校成為首批“安徽道德建設基金”和“圓夢基金”資助對象,資助金額六萬元,用于愛心支教和社會實踐活動。
勇擔當鋪就成才之路
作為文學院團委書記兼12級本科生輔導員,吳青山工作認真負責,注重引領學生成長,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力促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他重視引導學生思想,積極開展愛國和革命傳統教育,抓住每年的建黨、建國等重大節慶日,組織學生參觀王稼祥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開展革命故事宣講、烈士陵園祭掃等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養成良好品行,將孝親感恩納入專題教育。他以真心關愛學生生活,吳青山對每一位學生都做到“五知”,知學生家庭基本情況、知學生思想狀況、知學生興趣愛好、知學生成長規劃、知學生現實表現。他的手中有這樣一份“特別檔案”,記錄著每一位學生的學業、獎懲、性格、特點等詳細資料,并伴隨他們的成長不斷更新。他從未關過手機,學生生病時、受挫時、迷茫時,總能在第一時間找到他。另外,為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鍛煉自己,發掘自己的潛能,吳青山積極搭建活動平臺,引導學生成長,策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吳青山任職時間雖不長卻已碩果累累,幾年來,在吳青山老師的幫助下,許多優秀的學子駛向了成功的彼岸。學生們都喜歡這樣一位大哥哥似的輔導員,每年校運動會看臺上“青山哥,我愛你、“青山哥,加油”的歡呼聲是學生對吳青山出色的輔導員工作的充分肯定。
一個心懷大愛的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即使遇橫逆,也無礙他一路向前。一路走來,創辦五四愛心學校至今堅持了九年,從2009年擔任文學院兼職輔導員起至今堅持盡職盡責地服務學生4年,青山依舊,吳青山所做的一切仍在繼續,他始終用磨礪鍛煉品質,用堅持收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