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西桂林市雁山區西龍村一民房發生火災。死者和24名傷者是西龍村旁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的學生。事發民房共6層,一位受傷的學生說,平日里這棟民房里住著數十名大學生,加上村里大量存在群租房,校外租房的學生不在少數。
痛心之余,我們不禁思考,大學生外宿應如何管理?慘劇之后如何讓更多孩子安全前行?
近年來,大學生校外租房成為各地高校的常見現象。有的學生喜歡獨居生活,有的學生為了考研需挑燈夜讀,還有的因為其他原因長期外宿。這一群體的安全不容忽視。
一些大學周邊群租房在安保、消防等方面并不完善,隱患重重。一些慘痛教訓顯示,有的獨居在外的大學生尤其是女生遭到搶劫、性侵,有的外宿學生則因火災、車禍、矛盾沖突而發生各種意外。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已是成年人,但不少學生對社會風險防范能力不夠,他們對校外各種安全隱患認知不足、防范不足、躲避和抵御能力不足。
發生火災時應如何自救?遇上歹人當如何自我保護?許多生活經驗他們并不具備。我們在悲劇發生后經常感慨,如果他們熟悉避險知識就能躲開禍端。但生活沒有如果。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以及社會,應該將更多風險防范知識向他們傳播,讓他們擁有更多防御的“鎧甲”。
教育部曾出臺通知,要求加強對學生校外租房的管理力度,禁止各高校在管理上采取放任態度。從現實情況看,對所有大學生外宿“一禁了之”并不符合現實,大學應不斷強化管理機制的創新,摸清學生外宿原因,并通過改善條件,加強宿舍文化建設和設施建設,盡可能讓外宿學生回歸宿舍。
學校應動態掌握外宿學生的數量、動向,積極協調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門,加強高校周邊出租房的管理。出租方應對租住人員進行實名登記,與高校實現信息共享,加強高校學生的私自外宿監控力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唯愿悲劇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