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關系研究中心、《傳媒》雜志主辦的2014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上,《2014年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媒體品牌調查報告》的發布,讓傳統媒體人在了解青年一代媒體接觸習慣的同時,也感受到青年受眾群體閱讀習慣的改變。
此次調查歷時兩個多月,調查范圍涉及全國4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33個城市以及香港地區的123所高校,有效樣本回收率達到97.7%。上海交通大學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謝耘耕認為,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一代,不僅是我國最活躍的媒體受眾群體,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成為我國最具潛力的核心消費群體,其媒介使用習慣、媒介和欄目價值傾向直接影響到未來媒介發展。
透過這份《報告》,《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發現,在大學生受眾群體中,傳統媒體接觸習慣存在明顯性別差異,整體而言,女生的傳統媒體接觸比例高于男生。同時,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傳統媒體的接觸習慣也存在差異。其中,文科生接觸報紙比例最高,農科生接觸廣播、雜志比例最高,理科生的電視接觸比例最高。
在《報告》中記者還發現,大學生的互聯網接觸率高達99.4%,而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接觸率則較為分散。
謝耘耕認為,大學生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這給傳統媒體敲響了警鐘。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有一半的被訪大學生是不看報紙、不聽廣播的,這與互聯網媒體的接觸習慣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晚傳媒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吳阿娟認為,傳統媒體應該開發更多適合年輕人消費習慣和媒介習慣的產品,去影響這部分重要受眾。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大學生并沒有讀過《人民日報》紙質版,但在報紙品牌認可度方面,《人民日報》依然名列首位,一方面緣于他們對《人民日報》微博的關注,另一方面則緣于電子閱報屏的推廣。
在談及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時,《大河報》副總編輯趙紅認為,互聯網雖然會給傳統媒體帶來一定沖擊,但更多的還是帶來了改變。在這方面,《大河報》在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都較早進行了嘗試并收到很好的市場效果。其中,僅其客戶端用戶量就已達到1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