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大學校園里談戀愛的現象還很鮮見;而現在,談戀愛已經是大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之相伴,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也越來越趨于開放。今年9月1日,教育部《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大學生“禁婚令”被正式取消,一些高校不得不修改了有關禁止學生戀愛、未婚同居、結婚,乃至生育的校規。
來自生理
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之時,當感情升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接吻、擁抱等激情行為,這時,男性陰莖因充血而勃起,女性的乳頭會豎起,陰道還會滲出液體,此時,只要雙方控制力不強,就會發生婚前性行為,F在有些青年受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響,視性關系如同兒戲,在戀愛初期即發生性關系。發生同居和婚前性行為的人。兩個人感情到達了愿進行靈與肉的結合為何還會對婚姻心存恐懼呢?
來自心理
在當今的高校仍然流行著“不在乎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觀念,不管兩人之間有愛沒愛,有情沒情,是否非要同居,大凡都有一拍即合的同居對象,同居幾天算幾天,同居一段是一段。因為帶著這種心理的男生和女生,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和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貿然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早聚晚散。Y是一個生性活潑開朗、追求時尚和個性的女生,在情感方面也不太收斂,且聽她如是說:“別的女生找男生同居,我也可以。至于能同居多長時間,我可不管。”帶著這樣的心理,她努力挖掘了一個外語系的男生,他倆雙方家庭條件都不錯。女生Y提出不需要男生掏一分錢,就是要同居,男生當然求之不得。在這樣沒有感情基礎和心理準備下,帶著及時行樂的心理,同居3個月后就頗感膩味,不久便勞燕分飛了。像他們這樣的情況,占大學生同居比例的1/3。
為了愛的名義?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因為自身條件的原因常常感到自卑和抬不起頭,自慚形穢。而兩個同樣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他們互相同情,互相協助,形成了臨時照顧的心理,這樣兩人之間有了幫襯和依靠。他們之間的同居生活過的雖然比較清苦,平淡而波瀾不驚,但能有滋有味。來自河北農村的T和河南農村的R,盡管他們在班上都功課不錯,可家境的貧寒,讓他倆一直都是沉默寡言,自卑感很強,他倆因同病相憐而走到了一起,在他們的同居生活中幾乎就沒發生過爭吵,在同學們看來,他們的小日子雖然過得很清苦,但是他倆呆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的。
最后想說的是,我們只有承認大學生同居現象,正視大學生同居問題,從而進行正確的疏導并加強管理,跟進教育才是明智而科學的態度。從探索他們的同居心理上去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去苛責,根據他們心理的特點,舉一反三,實施心理干預,心理撫慰,心理輔導,確保其身心的健康,才能為學校的管理工作不因大學生同居而引發不應有的負面效應。
小編說:對于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及同居并不能簡單地用“對” 和“錯” 判斷之。或許我們可以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正視這個現象,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抵制這樣的行為,來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