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你掏錢買電影票是為了看電影,掏錢進新東方是為了考英語,那掏錢進大學是為了干什么?
當然是為了學習。所以你首先要弄明白你應該學什么?
你干的“有興趣的事”,以后能養活你么?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不考慮啃老、有畢業證家里就能安排工作等情況,那畢業后如何自食其力,找一份工資還算不錯的工作,就是一個在校學生要考慮的最關鍵的問題了,也許一些同學說,談錢太功利,但是沒有錢,你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何談你的興趣、理想……
所以還是優先學畢業后能養活自己的東西,通常是課程(教學計劃中的部分課程,包括很多你不感興趣的課程),但也不一定。畢竟,任何一個專業的課程設置,都不會十全十美。基礎課太多、專業課太少、課程畢業后無用等很多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就算是課程設置得很好,也不可能適合每一位同學。考研、出國、就業、創業很多條路,自然是需要不同方面的知識儲備。
第二個問題,學習一定要進課堂嗎?
按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來學,覺得聽課效率高就聽課,覺得自學效率高就自學,不是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大學,不就是大不了自己學嘛”,如果老師上課還比不上學生自學,那只能說老師很失敗。
而且,應該學的東西與課程要進行一下PK。
這其中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應該學,但不在課程里的:你必須自學。另一部分是不重要,但在課程里的,你至少應該自學保證通過。
第三個問題,你為了誰而學?
這是本文的核心問題。如果你成天琢磨著怎么靠翹課和請假“巧妙”地把中秋和國慶假期連起來;如果你覺得開學前兩周沒課,第三個星期才返校是大賺特賺;如果你總想著找些大哥結婚二姐出嫁的理由回家“放松幾天”;如果你翹課剛好遇上沒點名就覺得很爽,那恐怕你還停留在為輔導員而學、為老師而學、為學校而學的層面,這說明你太可悲了,我都很同情你,真的。
要知道,你在大學能學到多少東西,學校不關心(只要你交了學費),老師不關心(成績和工資無關),輔導員不關心(只要你不跳樓),同學更不關心(只要叫你玩的時候你不掃興)。
不管是上課還是干別的,請你在選擇的時候,多想想已經供養了你20年的父母在你畢業后是不是還要繼續養你,這就夠了。
還有一個問題:學校提前一個星期放假,你高興了;演唱會提前一個小時結束、電影提前半小時散場,你高興不?
別人想著坐車逃票,你是買了票不上車。別把虧了當賺了,因為,虧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