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過一份簡單的生活。或許在母親平靜的生活里,有我根深蒂固的向往。
突然間想起小時侯母親說過,好象她不太愛吃水餃的。怎么每次我們回來還張羅著包水餃呢?何況我們在外也很方便吃到。于是便問母親,母親說,圖個省事,不用再做菜。父親卻拋來一句,還不是想你們回來包餃子時,能坐下身子拉拉家常,多待一會。
有什么在腦子一閃,有淚水盈瞼。起身到洗手間,叫聲媽,我困了!母親應道,洗洗睡吧,坐一路的車也累了。
夜已深,躺在床上,看窗外路燈闌珊。想母親的一生,姥姥早沒,與姥爺相依為命,嫁給父親后,早起晚睡,含辛茹苦把我們兄妹幾個撫養成人,直至都參加了工作,自己竟連一趟遠門都沒有走出過,更別說有什么奢求和嗜好。
想得酸楚,在不知不覺中淚已成行回家的路有多長愛就有多長,路的那頭是父母慈愛的目光,路的這邊是兒女長長的惦念,眷戀是路上唯一的風景線。

楊明曾說,“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一站而已”。說得對。或以為也許。然而,“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家的感覺是任何地方都不能有的,有那么親切的,不然,疲馬何必戀舊秣?羈禽又何必思故棲?何況,人與疲馬羈禽無異。在自家里,就算再黑燈瞎火的時候,我也可以很熟悉地走那些拐彎抹角的路,不管外鄉有多好的居住條件,感覺上也總有那么一點生疏或別扭。
那里是故鄉?哪里才是家?誠然,故鄉和家之間是有區別的。我們通常說的祖籍,也許我們并沒有什么印象,但起碼能記得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那與父母共享天倫之舊家園。
曾幾何時讀到過這樣一段文字:“家到底是什么?其實不必急于給出定義,描述就是最好的答案。在這里,我們能夠獲得最大限度上的精神自由,能夠得到最多的支持和幫助,能夠在最痛苦、疲倦的時候在這里歇腳,能夠在最輝煌的時候擁有更上層樓的動力。家的存在實際上是表明一種穩定,一種精神上和形式上的不離不棄,家庭中間具有那種用血緣和親情連綴成的愛,而這種愛將恒久不變”。(忘記了這段文字的出處,謹向原文作者致歉)。還有人說,家,是一切人類靈魂的棲息地;家,是我們維系親情的綿長的紐帶。——也就是說,故鄉的家和異鄉的落腳處是有區別的。“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浪跡天涯的游子,對家只有永遠不變的思念!
想家的時候,感慨何其多! 愛沒了方向,心也就無處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