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會利用時間碎片。如果你做了時間統計的話,你會發現每天都有很多時間流失掉了,例如等車、排隊、走路等,這些時間可以用來背單字、打電話、溫習功課等。我前一陣和同事一起出差,他們都很驚訝為什么我和他們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電子郵件都可以及時回答?我告訴他們:當他們在飛機上汽車上聊天、讀雜志和發呆的時候,我就把電子郵件全回了。當然很重點一點是,無論自己忙還是不忙,你得把那些可以利用時間碎片做的事情事先準備好,一有碎片時間就拿出來做。
4、重要的事情先做。每天選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并且保證當天一定能夠完成。在學習和工作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要知道急事并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我們多人應該都聽過:上課時,一個教時間管理的老師帶來2個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頭。他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其中一個玻璃缸中先把小石頭、砂倒進去,最后發現大石頭就放不進去了。而另一個玻璃缸中先放大石頭,其它小石頭和砂卻可以順利的放進去。老師是想聽過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時間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優先級,若顛倒順序,一堆瑣事占滿了時間,重要的事情就沒有空位了。所以我們每天除了辦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也要學會放掉,要能對人說 no! ”
5、運用80%—20%原則。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時間,只要20%的投入就能產生80%的效率。相對來說,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時間,投入80%的時間卻只能產生20%效率。一天頭腦最清楚的時候,應該放在最需要專心的工作上。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相對來說,不需要頭腦那么清楚。所以,我們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時間,用在最困難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