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純潔的象牙塔,竟然淪為艾滋疫情“重災區”。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卻在面對這個危害盡人皆知的病癥時,顯得無知。報道中認為,正是高校性教育的“失語”與“缺位”,讓學生們在初涉成人社會時,少了必有的自我保護意識。(9月10日中國廣播網)
曾經,賣血的農民是艾滋病患者的主體,而今大學生群體卻成為艾滋病的“重災區”。眾所周知,艾滋病有三種傳播途徑。在大學生當中,性行為是大學生感染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把大學生感染艾滋病歸因于中國高校性教育的缺失,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在網絡時代,網絡上性知識應有盡有。學生又是最有好奇心的群體。不要說大學生,就是中學生,他們也會上網了解有關性方面的知識。調查顯示,大學生性知識63.2%來源于網絡,大學生性知識并不匱乏。
就算高校教育加強對性知識方面的教育,就可以真正做到保護大學生免于感染艾滋病嗎?實際上,普及性知識,對于大學生的保護,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戴不戴避孕套的問題。避孕套也有漏和破的時候,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現如今,無論是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各種花樣翻新,又豈是一個小小的避孕套保護得了的?
改革開放以來,西風東漸,人們對于性的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猶抱琵琶半遮面”。同居、同性戀、一夜情等,這些以前人們羞于啟齒的行為,如今卻“登堂入室”,進入了大學生的生活。一部分學生視性行為如吃飯一樣隨便。當一些大學生談論著哪一種約炮神器更好用的時候,當他們在“搖一搖”當中尋找一夜情的時候,殊不知,艾滋病毒已經悄悄潛伏在身邊了。
俗語說得好,常在河邊走,豈能不濕鞋!那些性生活混亂的大學生,他們成為艾滋病高危人群,感染的可能性就變大了。遺憾的是,在十年寒窗中,老師們教授了大量的知識,卻沒有培養出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責任和擔當。如果說大學生群體中艾滋病感染者增多是因為性知識教育的缺失,不如說是性道德、愛情觀和婚姻觀的缺失。
大學生避免婚前、婚外性行為,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那些大學生當中的高危人群,就算再懂得保護自己,也是危險的。因此,大學生遠離艾滋首先要從潔身自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