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發很多天后,徐父仍然無法理解這件事。他印象中,兒子一直都是快快樂樂的。
然而事實是,在出事前的數個月里,他的兒子徐斌,曾以近乎直播的方式,在各種社交平臺展示自己分手后苦悶情緒,以及逐漸崩塌的內心世界。
事后發現,潑灑到周婷身上的刺激性液體是氫氟酸,它與最后刺死周婷的那把單刃尖刀,都是徐斌在案發前一個月從網上購得的。
這個親友、同學眼中,并不特殊的學生,最終走上了一條無人理解的犯罪之路。
【2】
當圖書館殺人案的新聞在網上流傳時,殺人者徐斌的形象變得殘忍而可怕。但他的同學、親友,都駁斥了這一說法。他們說,他性格偏于內向,并沒有什么攻擊性,與其他人關系處理也算融洽。
“就像我們當中的任何人一樣。”他大學室友陳江說,“他不是那么可怕的人。”
他個子不高,對服飾不講究。除了學習,更多時候他喜歡在宿舍里打游戲。
只有努力回想,他的好友才會提起,內向、低調這個形象下的徐斌,也有著另外一些小小的個性。“有些意氣用事,像小孩子一樣”。
陳江回憶,一次期末考試,徐斌被人誤會提前拿到了答案,他變得很生氣,在社交軟件空間上罵了人。
“但他并不是一個惡人。”陳江又強調。
【3】
分手是周婷提的。
2016年1月21日,徐斌發了一條微博,內容簡潔:“1900
“1900”是他和周婷在一起的天數,他的大學同學說,另外那個數字,指的則是周婷和一位江西男生認識的時間。
很快,徐斌的朋友們發現,他變得非常消極,“還經常發一些和自殺有關的東西”。
沒有人能準確說出徐斌在事發前一段時間精神狀態到底如何。
在朋友圈,他起初發消息稱自己連夜連夜地做噩夢,然后是吃不下東西,不停地吐。他告訴朋友,自己得了憂郁癥、狂躁癥。
他開始更多地玩游戲,有時一玩就是一晚上。在這款叫做“dota2”的游戲里,他最喜歡玩一個綽號叫做“炸彈人”的英雄,這是個依靠埋設陷阱,伏殺對手的游戲角色。最后一個月,他操作這個角色,一共擊殺了90個敵軍,自己也被殺了75次。
【4】
徐斌本科時期的好友陳麗理解分手對他的打擊,“他以前對周婷真的很好”。
事后,徐斌的幾位本科好友紛紛感到懊惱,他們相信,要不是自己太忙,要是抽點空再多聊一會兒,或許事情的結局會不一樣。
室友陳江回憶,2016年3月份的時候,徐斌還向他詳細規劃了一番未來,看起來像是走出了失戀陰影,這讓他感到放心,“實在沒想到他做出了這樣的事。”
【5】
實際上,分手以后,不間斷地,徐斌想著要和周婷復合。
“總覺要出事。”回憶起女兒出事前幾個月的遭遇時,周婷的母親劉曉云說,“他一直都在騷擾她,社交軟件、社交軟件都拉黑了,他就打電話,老是想見面。”
根據劉曉云的表述,周婷起初仍舊安慰徐斌,也陪他自習過,但后來實在不堪其擾,愈發地抗拒,刪了他的社交軟件,但徐斌改發短信、打電話,去當面找她。
周婷的手機因為被潑氫氟酸,玻璃屏幕部分已被侵蝕。進入4月份以后,徐斌發了大量的短信給周婷,有時在搭訕、討好,有時則大段大段地直抒胸臆。
對此,周婷大多簡單回應,有時也態度友好,有時則干脆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