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井岡舊址 品崢嶸歲月
清晨八時,實踐隊師生踏著朝陽抵達小井紅軍醫院舊址。在題為《艱苦奮斗攻難關》的沉浸式課堂中,老師用生動的講述與深情的歌聲,將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鋪展在年輕學子面前。紅米飯、南瓜湯滋養著革命身軀,長衣長褲在物資極度匱乏中不得不“縮水”為短衣短衫——艱苦的日常點滴,勾勒出紅軍將士堅韌的生命底色。作為醫學生,隊員們對當年紅軍的醫藥資源情況格外關注。“那時最缺的是消炎藥。”課堂上,老師著重講述了紅軍醫院在極端困境中的醫療智慧,他們以石灰替代食鹽,將竹子削磨成簡易的鑷子、探針等救命的器械。當講到紅軍師長張子清主動將珍貴食鹽捐獻給傷員,自己卻因傷勢惡化犧牲的故事,現場一片肅然。這些鹽,是紅軍官兵同甘共苦、一心為民的初心,是“艱苦奮斗”最生動的詮釋,讓隊員們更加明白“醫藥為民”的初心在革命年代的重量。
隊員們前往大井朱毛舊居,懷在青瓦木屋內重溫革命歲月,探尋紅色記憶的溫度。踏入舊居,樸素的木質桌椅、斑駁的墻面、陳列的老式農具與文件袋,瞬間將隊員們的思緒拉回烽火連天的井岡山斗爭時期。隊員們駐足在歷史展品前,認真聆聽講解,了解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居住時的生活點滴——彼時條件艱苦,領導人與戰士們同吃紅米飯、共飲南瓜湯,在簡陋的房間里深夜謀劃革命策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與群眾同甘共苦”的誓言。參觀過程中,隊員們不時輕聲交流感悟。大家紛紛感慨:“看著這些充滿歲月痕跡的舊物,才更真切地明白‘革命先輩用腳步丈量初心’的含義。”
陽光肅穆,隊員們繼續前進,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步入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靜靜矗立,隊員們列隊整齊,緩步走向紀念碑,在碑前駐足凝視,深切緬懷為井岡山革命斗爭獻出生命的先烈們。大家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從浴血奮戰的戰斗場景,到舍生取義的動人瞬間,每一段歷史都讓隊員們備受觸動。參觀結束后,隊員們在紀念碑前整齊列隊,舉起右拳,莊嚴宣讀入團誓詞。鏗鏘有力的誓言在陵園上空回蕩,既是對革命先烈的告慰,也是隊員們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堅定承諾。
踐專業所長 傳紅色薪火
隊員們返程后,迅速轉入實踐活動下半場,在大廳開展小型義診活動。作為醫藥院校學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其他實踐隊隊員提供血壓測量服務,耐心告知測量結果與健康建議,用貼心服務傳遞醫藥人的溫情,也讓“學以致用、服務他人”的理念落地生根。下午14時30分,隊員們開啟“學編草鞋”紅色體驗活動。現場鞋耙子、木錘、腰弓、鞋板、鞋叉等編鞋工具引人注目,在老師的講解下,大家先了解草鞋背后的革命故事,跟著老師學習搓草繩、固定鞋型、穿插編織。從生疏地擺弄工具,到逐漸掌握編鞋技巧,大家在指尖的忙碌中,真切體會到當年紅軍艱苦奮斗精神。“艱苦奮斗”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動力量。一根稻草看似普通,編進的卻是革命年代的智慧與堅韌。
一日的實踐雖已落幕,紅色精神的洗禮卻深深烙印在隊員心中。此次井岡山之行,不僅是對黨史的深度學習,更是對初心使命的深刻叩問。作為醫學生,未來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把“為民服務”的初心融入專業學習與實踐,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賡續傳承。(作者:常靚 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