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日歷的時候驚覺在眠虎的日子所剩無幾,在校陪護的老師問我們:在這的日子是不是很難熬?想起剛來的時候,校長說:“如果不是支教,你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我們這里啦。”
在這里的日子不長、很短,不難熬。
前些日子,我在豆瓣上發了日記,大概是說在這的日子逐漸自在。有人評論說:你能這樣不過是因為待得時間短,有本事你待個幾年試試。
我不會推測如果一學期或者幾年一直在這里支教我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和狀態,我不喜歡這種沒建設性還潑冷水的話。我也不覺得支教的價值可以籠統的用時間長短來衡量。雖然我們只在每年的暑期過來志愿20天的時間,但我想孩子們愿意來,家長自發給我們送蔬果,那是抱著對我們的信任和期望的。
我明白接力式支教或是這樣假期支教的缺陷,它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教育上的斷層。學生可能要花時間去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和老師之間很難較快地形成默契,對教學有很大影響。這在我們教學過程中也不斷出現類似問題,我們也很擔心我們不專業的教學模式會對孩子們新學期的上課帶來影響。
很多好奇的人或者對支教感興趣的志愿者會問:支教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獲?但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回答或者說不好回答。作為青年志愿者,同時也是一名支教者,同樣遇到這些問題時,我覺得一兩句話我也說不清。但必須強調的是,感受是非常私人化的,且不談支教地區、條件、教學年級等不同帶來的經歷和感受差異,即使完全相同環境下的兩個人的感受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在志愿的前提下,只要帶上責任,不給別人帶來麻煩,也請少潑冷水,積極去做!
今天晚上支教隊員開會的時候,有隊員說:有小朋友問我們是不是四天后就走啦?我說:“平時他們調皮,但實際他們都記著,知道20天我們就走了,一天一天都記著呢。”平日里,我們總煩惱他們的調皮不聽話,讓推進教學進度變得困難。可離別的漸進讓我們都無所適從。
總在告別一度同行的人,道著再見。去年我還能笑著說:“手工老師明年還來呀!”今年我只希望那天他們能笑著道別,不再是眼巴巴地留下我們的聯系方式,期望著明年還能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