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行
——愛國教育具體化的典例
8月8日,我們“紅色之旅愛國教育”社會實踐隊正式開始開展位于南京的調研活動,調研主題旨在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收集歸納相關歷史資料,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次日下午2點,我們正式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慘案的專史陳列館,包括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
今日南京的氣溫高達三十七攝氏度,但是高溫并不能阻擋人們前來參觀,來往的民眾絡繹不絕。我們跟隨參觀者通過紀念館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達十一米的雕塑《家破人亡》,它以一位母親抱著已死去的孩子流淚仰望蒼天的形象印證著“南京大屠殺”這一場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其后廣場上數座雕塑展現的是正在遭受磨難的中國百姓形象,在廣場的一角矗立著一座十字架狀的標志碑以及用各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進入展館內,刻有遇難者名字的“哭墻”、記載大屠殺史實的浮雕、“萬人坑”遺址等各類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一一展現在眼前;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犯下罪行的日軍官兵日記和供詞以及各種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視資料等無一不向我們展示著侵略者的殘忍暴行和“南京大屠殺”沉重的歷史意義;在紀念館出口處那一座巨大的和平紀念碑則是在警醒所有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也隨機選取了一些路人進行采訪。我們首先詢問了受訪者對于社會上的“精日分子”的看法:不少受訪者都引用了外交部長王毅的原話稱之為“中國人的敗類”,他們普遍認為正是因為愛國教育的缺失才導致了這類人的產生;當談到“愛國教育對于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義”:幾乎所有參觀者都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是大勢所趨,是民族復興的基礎之一:因為當代中國青少年對愛國的理解大都只停留在課本與文學作品上,缺乏由親身感受歷史所才能培養出的更深邃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愛國教育具體化勢在必行,諸如參觀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樣能讓后人直面歷史的地方是愛國教育具體化的典型例子,應當成為愛國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愛國主義教育已出具成果,但仍需努力。因為愛國教育的普及是增強當代國人民族自信心必不可少的一環,同時應該倡導有能力有條件的中國公民前往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樣的地方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關于減少甚至杜絕如“精日分子”“精美分子”這一類人的產生,則需要從源頭上抓起,將愛國教育切實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青少年,有關部門則應該加以強制性的引導,既包括書本的潛移默化又包括實地參觀等親身體驗,前者是愛國教育的抽象化,后者是愛國教育的具體化,二者結合使得愛國教育得以廣泛深入開展和普及。而愛國教育的普及必將是造福社會國家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