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國家內憂外困,蔣介石集中重兵對大別山紅軍進行全部清剿,紅25軍進行了艱苦的斗爭。1934年11月11日深夜,在光山縣花山寨的一次秘密會議決定了紅二十五軍的重生命運。1934年11月,在河南省一個小村莊開始,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此開始了漫漫九千余里的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從此,紅二十五軍的命運已被改寫……
憶往昔崢嶸歲月
花山蒼翠,青史留名
花山寨村位于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王崗鄉,在水稻隨風飄搖的地方,在郁郁蔥蔥的行道樹盡頭,是花山寨會議舊址。花山寨會議舊址所在地,是紅25軍長征的決策地,也是紅二十五軍前途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和紅二十五軍走向戰略勝利的新起點,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追思,現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紅二十五軍長征親歷者和當今的黨史研究者都認為:沒有花山寨會議,就沒有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沒有花山寨會議,就沒有紅二十五軍的北上抗日;沒有花山寨會議,就沒有紅二十八軍的重建和壯大。
走進保存完好的土坯瓦房,墻上掛著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圖和各種有關花山寨會議的史料簡介。跟隨王爺爺依次走過掛著“紅二十五軍保衛處”“紅軍指揮部”的土坯房,來到當年的花山寨會址,當時開會時用的桌凳、臉盆、茶具等用品猶存。依次可以看到鄭位三、程子華、徐寶珊將軍和“七仙女”等人的故居。
在花山寨會議舊址,王爺爺就花山寨會議的歷史背景、紅25軍的發展狀況以及有關花山寨會議的傳說等方面向實踐團隊員們一一講解,再現那些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滄桑歷史和紅色風云,王爺爺動情地講述了紅25軍的英勇頑強及鄂豫皖革命老區20年武裝斗爭不斷的光輝歷史。在花山寨會議主場,當年開會用的民房、軍部保衛處房子保存較完整,低矮的土坯房靜靜的佇立在茂林之間,向同學們訴說著泣血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先烈們矢志不渝的追求,折射出革命者用鮮血鋪就通往共和國的創建之路。
層巒疊嶂里,有一支先遣隊
何家沖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它位于豫鄂兩省交界的大別山區。何氏祠原為何氏宗族祠堂,后作為紅二十五軍的軍部機關,現已成為紅二十五軍紀念館。進入何氏祠,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主題形象墻,它是由長征中的鄂豫皖蘇區領導人和紅二十五軍將領們的群體半浮雕組成,寓意紅二十五軍指戰員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1934年11月6日,長征隊伍由何家沖出發,近三千名將士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告別大別山的父老鄉親,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每個人都緊隨講解員的步伐,先后參觀了會議室等房間,深深地融入了那個戰火紛爭年代的緊張感中。
在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銀杏樹。當年,紅二十五軍全體將士在此樹下集合,出發開始長征。銀杏樹旁邊是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征的誓師廣場,上面刻著長征情形的浮雕,在這些浮雕壁畫的周圍寫著《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紅歌的歌詞,好像當年的長征情形都浮現在團隊成員們的面前。為進一步了解紅二十五軍的故事,實踐團隊聯系到了村里的長壽老人王全偉,老人家如今93歲了,但是身子骨依然硬朗,一聽團隊成員們是向他詢問當年的長征故事的,一邊感慨一邊說道:“部隊在這兒,老百姓很心安,有時候種田收割,軍隊還來幫忙,和親人一樣。有一次,打起仗來,我們有的傷員沒及時跑走,被敵人抓住了,是何大媽把他救了出來,”老人家聲音隱約有些哽咽,說:“何大媽藏了這名紅軍戰士,說他是自己的兒子,后來被敵人刺瞎了自己的右眼。”可以說,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見證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
長征壯舉萬世矚目,紅軍精神光耀千秋。毛澤東贊揚紅二十五軍長征,“是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徐海東是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的人”;李先念也曾題詞,“紅二十五軍長征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作為一段歷史,長征已漸漸遠去,但作為精神豐碑,紅二十五軍在羅山和長征途中發生的斗爭故事將永遠熠熠生輝。
唱今朝時代贊歌
紅色基因發展旅游,紅色旅游助推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采訪村委會委員何國周的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羅山縣何家沖村正是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確立了一條“依托當地自然條件和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學基地,推動綠色發展”的道路,團隊成員們也在當地的村委會辦公室見到了“信陽市文明縣城”“脫貧模范村”等榮譽獎狀。今日的何家沖不再是昔日里那個落后的小村莊,如今已經成為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縣城了,是優秀的脫貧模范村。
離何家沖紀念園僅百米之遙的是新時代講習所。何家沖群眾以房屋和土地入股,于2018年6月26日正式開始建設何家沖新時代講習,自去年9月1日揭牌開班至今,這里已經培訓60余期近5000名學員。村民將這個神奇般的速度喚為“何家沖速度”。“何家沖速度”是高質量也是高速完成。
在對口幫扶單位信陽市紀委監委的全力推動下,今年3月29日,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大別山干部學院共同打造的何家沖學院建設工程正式開工,致力于挖掘當地紅色、生態、人文等資源稟賦,融合紅色教育、綠色發展、本色精神和特色引領,通過紅色教育帶動紅色旅游、促進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他們不僅要挖掘豐富的紅綠資源惠及周邊群眾,更要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傳承。
以“育新”為抓手,用產業帶動脫貧
在和村委委員何國周的深入交談中,隊員們還了解到,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何家沖村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壯大集體經濟,探索出了一條新的帶領鄉親致富的道路。2017年11月,由村里3名黨員帶頭人在村委委員何國周的帶領下,成立了振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已流轉土地150畝,種植中草藥艾蒿,打造稻蝦養殖塘。2017年第一書記以產業發展資金20萬作為村集體股份入股,每年村里可以分紅2萬元,帶動19戶貧困戶務工就業和到戶增收。
旅游業帶動脫貧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加快景區發展帶動直接就業和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間接就業。前者通過吸納當地人到景區從事管理、保安、環衛等旅游服務工作,使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另外景區將日常一些小型工程項目承包給村里有能力的村民以實現就業增收;后者通過發動周邊農民開辦以餐飲住宿、茶葉炒制、野外垂釣等內容的農家樂以增加收入。目前,僅何家沖村從事規模農家樂經營的村民就有11戶,從事住宿業的有3戶,帶動了近150人就業,成為當地百姓富民增收的新途徑。
八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回顧漫漫征程,展望紅色遠景,長征精神代代傳。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脫貧攻堅戰正酣,怒水青山綻笑顏”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當今社會要走的長征路之一。何家沖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旅游業,并因地制宜利用葡萄園等發展集體農業經濟,使何家沖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同時,把文化融入旅游,利用紅色資源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四個羅山”建設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發展經濟,帶動脫貧,是當今貧困村的責任和義務,這次采訪也更堅定了隊員們對中國未來脫貧的信心,我們都是追夢人,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