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壯舉萬世矚目,紅軍精神光耀千秋,在長征85周年之際,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砥礪前行,來到紅二十五軍長征的出發地何家沖,重走長征路,聆聽長征故事,感受革命先烈們的苦與汗。
憶往昔漫漫征程
8月1日上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從何家祠后山出發,重走長征路。85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長征,這個偉大壯舉一直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是全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神,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雖然現在國家已經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也在一直傳承著。在路途中,團隊成員們看著指示牌的標記、沿途的話語,一股敬佩感油然而生,胸腔里的中國心在砰砰跳動,為偉大的中國人,為偉大的中華民族。本次團隊成員們也在重走長征路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長征精神,“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長征精神是凝練生動的,不僅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氣的,它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也會體現在每個中國人的行動上。重走長征路,回看漫漫征程,追隨先烈足跡,團隊成員們更能感受到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并且從中汲取無窮的力量,化為學習中的動力,用心、用情聆聽和講好中國故事,感受革命先烈們的苦與汗,用長征故事煥發出全國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
再回首崢嶸歲月
在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銀杏樹。當年,紅二十五軍全體將士在此樹下集合,出發開始長征。銀杏樹旁邊是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征的誓師廣場,上面刻著長征情形的浮雕,在這些浮雕壁畫的周圍寫著《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紅歌的歌詞,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好像當年的長征情形都浮現在團隊成員們的面前。再往前走,是當年的紅軍醫院,即使它并不對外開放,但是成員們依舊可以從它外部的斑駁印記窺見它曾經的光榮歷史。為進一步了解紅二十五軍的故事,實踐團隊聯系到了村里的長壽老人王全偉,老人家如今93歲了,但是身子骨依然硬朗,腰板挺直,帶著精神氣兒,一聽團隊成員們是向他詢問當年的長征故事的,一邊感慨一邊說道:“部隊在這兒,老百姓很心安,不動老百姓的一點兒東西,有時候種田收割,軍隊還來幫忙,可謂愛民如子,跟老百姓團結好,和親人一樣。有一次,打起仗來,我們有的傷員沒跑及,被敵人抓住了,是何大媽把他救了出來,”跟團隊成員們說起何大媽的救人事跡,老人家如數家珍,聲音隱約有些哽咽,說:“何大媽藏了這名紅軍戰士,說他是自己的兒子,后來被敵人刺瞎了自己的右眼。”當時紅軍力量薄弱,獲得勝利不僅靠軍隊,也靠得是群眾,重走長征路,體會的是軍民魚水情深、風雨同舟。可以說,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見證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共產黨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兵民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唱今朝時代贊歌
今日的何家沖千變萬化,不再是昔日里那個落后的小村莊,如今已經成為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縣城了,是優秀的脫貧模范村。何家沖確立了一條“依托當地自然條件和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學基地,推動綠色發展”的道路,連接何家沖與外界的京港澳高速公路雞公山站口已經運行,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何家沖紅色教育基地既大別山干部學院教學基地落成,吸引了大批學員,何家沖也大力發展旅游業,用何家祠、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招商引資,吸引游客,團隊成員們也在當地的村委會辦公室見到了“信陽市文明縣城”“脫貧模范村”等榮譽。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樣,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圍追堵截啊,什么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后!八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崢嶸歲月,歷史常青。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堅定,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如磐不動搖。何為初心?這就是初心。何為使命?這就是使命。
回顧漫漫征程,展望紅色遠景,長征精神代代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新一代的青年人更要牢記使命,為社會主義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