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長征故事就是中國故事,今年是長征勝利85周年,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牢記使命,重走長征路,在紅二十五軍長征的起點何家沖,探尋中國故事。
踏歷史足跡
7月31日上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到達紅二十五軍紀念館——何氏祠。在這里,團隊成員們了解了有關紅二十五軍的歷史。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1931年建立于安徽省金寨縣麻埠鎮,原屬紅四方面軍編制。1932年10月,其七十三、七十四師隨紅四方面軍向川陜轉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七十五師和皖西部分紅軍為基礎,重建了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16日,重建的紅二十五軍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長征。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陜甘蘇區永坪鎮,次日同西北紅軍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軍會師,結束長征。紅二十五軍的長征途中環境險惡,將士們靠著血肉身軀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在紀念館里,團隊成員們也從紀念館墻壁上的紅二十五軍路線圖上觀察到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的六大戰役:獨樹鎮戰斗、庾家河戰斗、石塔寺伏擊戰、袁家溝口的“布口袋”戰役、四坡村戰斗、勞山戰役。
尋紅色記憶
7月31日下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聯系到了何氏祠的守祠人何奎爺爺,何奎爺20多歲當書記,已經是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了,在何奎爺爺的講述中,團隊成員們了解到了更多關于二十五軍戰役的信息。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陜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5000公里。它是在與中共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單獨轉移并先期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隊伍,是長征先鋒;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隊伍,長征途中,紅二十五軍抗擊了敵人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不僅沒有減員,到達陜北時,部隊還增加了800多人;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創建了根據地(豫陜、鄂陜邊區十余縣)的紅軍隊伍,在全國各革命根據地大部分受損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卻在鄂豫陜邊區播下了紅軍種子、創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發展了地方游擊師、紅七十四師的紅軍隊伍,為中國工農紅軍增加了新鮮的血液。毛主席曾稱贊“紅二十五軍的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緬革命情懷
團隊成員們也從何爺爺一個多小時的講述中,對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獨樹鎮戰斗是危險之戰,紅二十五軍忍著極度的饑餓和疲勞,冒著風雪,悄然出發,經過一番惡戰,終于把正面進攻的敵人壓了下去,占領了有利地形;庾家河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陜后與國民黨追剿部隊在今丹鳳縣庾家河的一次生死之戰;.激戰中,徐海東、程子華先后身負重傷,紅二十五軍全體指戰員在軍政委吳煥先的指揮下殊死奮戰,經過20多次反復沖殺,打死打傷敵人300多名,終于挫敗了敵人的追擊,迫使敵軍于黃昏時分撤出戰,紅軍傷亡100多人;石塔寺伏擊戰擴大了紅軍25軍的回旋區域,為發展太白山以南、漢中以北山區的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袁家溝口戰役是紅25軍在山陽袁家溝口一次成功的伏擊戰,在第二次反“圍剿”中,紅二十五軍靈活運用游擊戰術,在運動中拖垮、打擊、消滅敵人;勞山戰役,“圍城打援”,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在陜西省甘泉縣勞山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伏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甘蘇區第3次“圍剿”的重要戰役之一,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奠基西北創造了條件。
1935年9月9日,紅二十五軍在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陜甘邊軍委主席劉景范和蘇區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下,到達陜北保安(今志丹)縣永寧山,習仲勛、劉景范知悉紅二十五軍到達永寧山消息后,立即報告中共西北工委,并與邊區政府秘書長張文華一起去迎接紅二十五軍到來。習仲勛主持歡迎大會,并致歡迎詞。隨后又在習仲勛、劉景范引領下于9月15日到達延川永坪鎮,9月16日,紅二十五軍與西北紅軍在永坪鎮勝利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成為長征到達陜北“落腳點”的第一支紅軍隊伍,并于一個月后勝利地與黨中央、中央紅軍會師。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如今大家安穩的生活都是一代又一代革命人的努力換來的,覽閱何家祠,成員們都對這些共產黨員們持以崇高的敬佩,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也會發揚長征精神,吃苦耐勞,不畏艱難,嚴守紀律,自強不息,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