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來想去,在上莊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半,曾經可以洋洋灑灑揮斥方遒的志愿者,也望著鈍掉的筆尖小聲嘆息著。很多時候一閉眼就能想起這群孩子,他們有的和志愿者蹲下來一樣高,有的也只跟志愿者差了些許,但所有的孩子臉上都是笑著,或是嬉皮笑臉,或是靦腆一笑。短短20天僅是人生中的一剎,卻是給志愿者們留下了一片花田。
今年是志愿者來上莊的第二年,但也是我身份轉變的新一年。來到這里之前的大部分的空余時間大多是在思考,思考著今年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新的東西,或者說怎樣能給孩子們帶來最為真切的幫助下。這樣,這位志愿者由一個懵懂的班主任成為了領隊,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他曾經只是負責一個班的管理,兩個班的教學,而今年擔任了隊長后,似乎是整個學校大大小小的事都會需要他出現在各個地方。
支教是什么呢?來到這里的第二年,很多問題有了新的答案。這次我更能站在一個能看到所有層次的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學生為什么會來到這里呢?“媽媽讓我在家里干活,我就來這里了。”“爺爺說要干活沒時間帶我。”“這里有好多朋友可以跟我一起玩,在家里玩手機要被奶奶管。”這類原因層出不窮,卻都如此令人反感,我更希望他們來是能學習到一些我們準備的知識,來體會到我們能給予的幫助,而不是簡單地把我們當做夏令營的老師。
今年的教學這位志愿者還是集中在初一初二附近。初二的孩子就是他上一年做班主任的班級,我很熟悉他們的聲音和面龐,只是很多孩子的性格發生了轉變。女孩子在青春期大多都思想成熟起來,卻又少了些真正成熟的影子;男孩子還是跟孩子一樣頑皮鬧騰不思進取,卻正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有了一些穩重。而七年級的孩子都很安靜聽話,都在課上認真聽講,但隱隱測試下來結合平時的耳聞來看,七年級的孩子基礎不是很好,成績普遍一般,但仍然能看到未來希望的影子。
我們這些老師時常提及一個詞,叫“格局”。這便是農村孩子與外面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越加見識外面的世界,越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個初二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非常理想,但他平時幾乎不怎么學習,僅僅是靠天生的聰明支撐到現在,這樣的孩子時至今日,即將升入初三的他,卻沒有一絲緊張感。考上當地一本率并不可觀的高中,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讓支教隊員們對他有一點惋惜。
“我們能拯救多少孩子呢?我們是否可以拯救這些孩子呢?”志愿者笑了笑,雖然知道這兩個答案是如何,但是我們依然會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