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枝葉的斑駁光影撒在郎官巷內,歲月鎖緊了二梅書屋的大門。
2019年11月3日,福大信管一班團支部攜手應物團支部,共同來到福建省民俗博物館,打開時光的門扉,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些許風韻。
不起眼的大門內,無限風光深藏不露。跨過七星洞,走過承啟堂,我們贊嘆其別有洞天,流連于二進廳的素雅布局。
書屋梅花香,二梅書屋內,一位童子恭敬地站在書桌旁,先生手持狼毫,輕蘸墨池,在書香墨韻之中,一幅書法佳作呼之欲出——雕塑的神態、動作活靈活現,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游客觀者眾多,卻無一絲輕語。
花廳外,假山旁,翠綠的枝葉漸漸舒展開,之中的幾點嫩紅含苞欲放,相信過些時日,便是梅香四溢,花滿枝頭。水池中,幾尾紅鯉魚輕輕游動著,似乎不愿驚擾這歷史的遺物,池底的鵝卵石反射著些許陽光,晃晃悠悠,模糊了時光——當年,林星章先生是否也曾在這池邊駐足,沉醉于這涼風習習的秋日中?
打擾了一番,是時候該動身了。同學們在承啟堂前合影留念,記錄下這一難忘的行程,便走出塔巷,向省博物館出發。
相較于民俗博物館的恬靜,省博物館體現出的是它的恢弘與大氣。初入大門,“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幾個大字便映入眼簾,白板黑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同學們主要參觀的是第一層,我們跟隨著導游,走進歷史的畫卷,了解了福建自石器時代以來的歷史,萌生了山海家園,海之先民的驕傲。福建從幽黯蒙昧的山洞中走來,經歷閩越人駕舟蕩歌的古樸歲月,融合了中原移民的智慧與勤勞,步入宋元時期的百業興旺,萬商云集,成為人文蔚起的“海濱鄒魯”,直至明清時期,鄭和、鄭成功等海上英雄又紛紛在這里了書寫歷史的輝煌。福建的歷史,深沉而又恢宏。
但,最令人驚喜的,莫過于館內的各種工藝品了。從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到德化雕塑,牛角木雕,故人的意匠天工總使我們贊嘆不已。秉承了民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又在創作中融入地方特色,能工巧匠們的智慧、技藝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同樣的,各類建筑的復原模型也令我們被制作人員的嚴謹、細致所折服。武夷山高胡南坪宮殿的建筑復原模型,恢宏大氣而又精致小巧,而蘇頌制水運儀象臺模型,色相飽滿,紋路精美。無論是多小的部件,都無可挑剔,制作人員的嚴謹求實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不覺,已近傍晚時分。雖意猶未盡,但也只能暫別。同學們在博物館門前合影,為這段難忘的行程畫下了句號。
在歸途中,筆者想了很多。博物館的作用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更讓我們知道歸途在何方。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忘記過去,就無法展望未來。在建國70周年之際,這些想法與啟迪在我心中愈發有了重量。因而在此,我將這些過去的遺物銘記于心,用筆,記錄下它們的往日輝煌,用筆,書寫下它們的故日榮光。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讓我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砥礪奮進,為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