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以下經歷——
在學習一篇新的文言文時,被老師提問解釋某個加點字卻發現沒有書下注釋、自己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什么意思,只好低下頭避開老師熾熱的目光?
在閱讀文言文的書下注釋時,怎么讀都覺得某個解釋十分生硬還莫名其妙,盡管自己滿頭問號卻也只能死記硬背?
……
根據我們的前期調查顯示,75%的學生表示學習文言文存在較大困難;六分之一的學生反饋了具體的文言注釋問題。文言文的學習本就是件令人頭大的事情,這些或是缺失或是翻譯古怪的書下注釋的存在更是雪上加霜。
眼見著這種令人焦灼的中學教材文言文注釋現狀,南京師范大學“中學教材文言文存疑注釋的修正與注釋方法調研”項目組應運而生。
理念和初衷: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并不系統,更多的是孤篇堆疊。另外,在采訪過程中,參與過教材編寫的老師也表示,由于目前任務群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和老師的水平要求較高,因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十分需要一個具有整合性質的輔助材料。
成員們在談起成立這個大創項目的初衷時這樣說道: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文言文的注釋與我們在文學課程和語言學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有出入,而教材中所給的解釋往往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真正含義。我們在大學中重讀高中文言篇目,比如《逍遙游》、《離騷》等。才驚覺其中的諸多巧思、瑰麗的想象和豐富的內涵,而這些都是在高中課堂上鮮有體悟的。教師水平的差距自然存在,因而如何通過我們的研究來彌補存在的差距就顯得尤為重要。
“多數中學生因為無法準確地記憶文言文釋義而讀不懂文言文從而對文言文喪失興趣甚至是產生厭惡情緒,這一點十分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由于文言之美在目前的釋義中無法得到充分體現,所以大部分學生既不懂得文言文蘊藏的深刻內涵,也不懂得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一篇文言文,看到古人的智慧。單純只是在積累一個一個生硬的字詞釋義,既不懂得字詞演變的過程,也不明白某個字的妙用,這顯然是與文言文最初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的。
“我們希望能夠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為文言文的注釋提供新思路,實現學術研究與一線教學的結合。提高中學文言文教學質量,讓學生從接觸文言文開始就對文言文產生好的印象,體會文言之美。”
團隊能力:
本項目組成員多來自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漢語等專業主干課程,對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訓詁學、詞源學等有著濃厚興趣,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相關專業知識,過去一年在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取得了優秀的學業成績。
與此同時,本專業也修習師范課程,包括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中學教育基礎、青少年心理發展、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等,因而對于中學教材的編寫、課程設置、學生學習特點以及規律都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利用專業優勢,可以最快接觸到最新的教研動態,做到與一線教學緊密結合。成員擁有長達兩年實際教學經歷,擁有數據統計與分析的能力,可以在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組隊情況:
隊長:
韋宇,文學院18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2019年參與的暑期實踐“云龍古書院,淮海新向標”社會調研成為文學院唯一獲得校級一等獎的項目。
成員:
1、姬夢霏,文學院18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2、任欣羽,文學院18 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3、陳怡靜,文學院18 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4、李孜懌,電自院19 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5、徐聞簫,文學院18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團隊logo:
采用“文言”二字的篆體,呈印章狀。氣韻古雅,與本項目的主題相契合。
已有及預期成果:
(一)論文:完成了一篇萬字綜述論文《從教材研究大環境到文言文教材研究的分層次綜述——基于 2019 年主要教育期刊》,投稿到《文教資料》,審稿通過,已在五月下旬刊(2020 年第十五期)發表;
(二)問卷:共收到了約 500 份中學生問卷和 200 份中學一線教師問卷,項目成員將針對已收集的問卷進行分析,預期形成一份完整的問卷分析材料;
(三)采訪:目前已經采訪了五位一線教師,三位高校教育研究者,一位高校古代漢語研究者;近期將會對一線教師進行進一步采訪。根據以上教師和研究者的采訪,預期形成完整的采訪文字稿及采訪分析資料;
(四)篩選整合:將多次調查及采訪的材料及其分析進行整合,形成單篇論文及資料附錄;
附自主發現:
a.《愚公移山》中“高萬仞”未解釋;“漢陰”與“河陽”;
b.《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解釋不當;
c.《雁門太守行》中“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解釋;
d.《月夜》中“今夜鄜州月”的“鄜”未注音;
e.《孟子》中“行拂亂其所為”的“行”沒有注釋;
f.《岳陽樓記》中的“寵辱偕忘”的“偕”忘未注音,各地區讀音教法不同。
(五)修正:對目前文言文注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形成單篇論文;探究文言文課下注釋的新方式;整合課內文言知識并進行課外拓展,形成可供中學生直接閱讀參考的文本資料;并結合跟蹤反饋的信息形成單篇論文及資料附錄;
(六)最終成果:將上述所有材料進行整合,建立“中學文言注釋”數據庫。
創新亮點:
一、研究的角度:從學生出發,切實獲得學生反饋的一手資料
二、研究方法:動態的跟蹤反饋式研究
三、研究成果:不僅僅是注釋的修正,更是注釋方式的探究與創新,作為今后他人進行相關研究的材料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一代有一代文學之盛。從牙牙學語時的《詠鵝》到初中懵懂時代的《蒹葭》再到高中風華正茂時的《滕王閣序》,文言文伴隨了我們成長生命中的各個階段。今天,一群大學生將懷著一份崇敬與珍視,繼續解讀教材中的文言文,以期為文言教學盡一份綿薄之力。古書幾卷,文言數篇,小匠六員,補補添添。